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雁翔国际
查看: 19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续五: 聊斋诗词曲文与《醒》的对话

[复制链接]

2290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16:4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若非蒲松龄  孰能西周生
——关于《醒世姻缘传》作者再考辨


             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

                        张庆林  蒲圣业  周雁翔

五、  聊斋诗词曲文与《醒》的对话

   蒲松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艺术才能,贯穿在他的诗、词、曲、文和长篇巨著《醒》的全部创作中,以此观彼,如影随形,相互映照。
(一)“诗”与《醒》
《聊斋诗集》是以时序编辑的,因此,其反映的思想内容更便于查考比对,更具有可信性。
1 与张嵋酬唱诗中的人文、山河  
张 嵋 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淄川知县,三年后陛升甘肃鞏昌府同知。清乾隆修《淄川县志》记其人“神姿卓迈,历事精明,下车三月,百费俱举”,足见其为政淄川时民望之高。现将蒲松龄康熙二十六年作《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七律八首每首的第一句抄如下:⑴-1楼台近接秀河阳、 ⑵-1一朝桃李满河阳、 ⑶-1葵藿有心解向阳、⑷-1般河百里遍春阳、 ⑸-1百脈泉生白山阳、 ⑹-1小结茅庐孝水阳 、⑺-1此身只似雁随阳、⑻-1夏树萧森翳夕阳
这八句的“阳”,有四句是实指秀河之阳、般河之阳、白山之阳、孝水之阳;另四句则是比喻义的“情之阳”,即将张嵋比作阳,把自己分别比作师阳向阳随阳庇阳的学生、葵藿、大雁、夏树。诗中不排除蒲松龄假“和张邑侯过明水的”机会,向他展示自己的意味,但抒情和情景交融中的“般河百里遍春阳”,“小结茅庐孝水阳”,皆是淄川之地、淄川之景、淄川之事。而“百脈泉生白山阳”的“白山”,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在章丘境内,而是在紧邻周村的邹平县境内。
2 “诗”与《醒》中的饥荒
⑴《忧荒》(庚申-1680作),反映的就是淄川连年荒旱造成的深重苦难:“天心厌众孽,连岁降奇荒。嗷嗷携儿女,死徙离故乡。书生坐株守,百钱易斗糠。今岁春雨足,二麦幸登场。朝食煮麦粥,晚食炊饼汤。怜此藿藜士,腹中无异粮。仅仅两月余,剩麦不满囊。枵腹待秋成,晚禾庶可望……”(余十句未抄)
⑵ 康熙四十三年共有诗作四十六首,其中关于灾荒的就有二十二首, 抄其中《六月初八夜雨》、《二十五夜雪》如下:
《六月初八夜雨》(四首)、:① 梦醒初闻零雨声,恍疑殊死得更生……② 六月无苗热似焚,老农无望复耕耘……③ 松风谡谡雨泷泷,肌骨乍清暑风降……④ 二十余日夏将尽,已噪晚蝉豆始耰……(每首均删后二句)
《二十五夜雪》(五首):① ……六月苦旱直径秋,麦田晚耕无湿土。② ……伏者初萌已憔悴,半生半死犹卷娄。③ ……鸢鸣野殣道相望,乌合矛弧夜成旅。④ ……枕上忽闻雪乱飞,眼中已见麦掀舞。⑤ ……老夫深望终余年,不见山城复用武(每首均删前两句)。
《忧荒》第一句“天心厌众恶,连岁降奇荒”,与《醒》二十六回题目“作恶众生填恶贯 轻狂物类凿良心 ”,文笔如出一人之手。
《醒》二十七回、二十八回对异常气候的描写分别是:“……致得玉帝大怒,把土神掣还了天位,谷神复位了天仓,雨师也不按了日期下雨,或先或后,或多或少,风伯也没有什么轻飚清籁,不是推山,就是拔木。七八月还下了霜,十一二月还要打雷震电”;
“那丙辰夏里,薄薄的也还收了一季麦子,此后便就一点雨也不下,直早到六月二十日以后方才下了雨,哄得人都种上了晚天田。那年七月十六日立秋,若依了节气,这晚田也是可以指望得的。谁知到了八月初十日边,连下了几日秋雨,刮起西北风来,冻得人索索的颤,陨了厚厚的一阵严霜将那地里的晚苗冻得稀烂,小米小麦渐渐涨到二两一石”……
《醒》三十一回对灾情及灾后民生的描写:“正是满坡谷黍,到处秋田,忽然被那一场雨水淹没得寸草不遗”,“连屋也冲得去了,还有什么剩下的粮食”、“水消了下去,地里上了淤泥,耩得麦子”、“谁知从这一场水后,一点雨也不下,直旱到壬子,整整一年。癸丑、甲寅、丙辰、丁巳,连年荒去。小米先卖一两二钱一石,极得那穷百姓叫苦连天;后来长到二两不已,到了三两一石;三两不已,到了四两;不多几日就长五两;后更长至六两七两。黄黑豆、蜀黍都在六两之上。麦子、绿豆都在七八两之间”、“糠都卖到了二钱一斗”……
对以上诗文比照要注意两点:小说叙事往往对历史事件进行演绎叙述,叙事诗虽具有高度概括性但不可演绎;这些诗文中均有“洪范箴语”和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与蒲的天道观念是相统一的。
(二)“词”与《醒》
1 词作“喜长调”
《聊斋词集》现存一百一十七阕,是“聊诗”的十分之一;“聊词”中长调作品的数量占三分之二还多,远远多于短调或小调作品。
赵蔚之先生对蒲松龄诗词艺术风格的基本评价是:古体诗“善于状物,长于叙事”,近体诗(格律诗)“工于对仗,精于用典”;写词则“喜欢用长调:长调调数超过所写词的二分之一,长调阕数超过所写词的三分之二”;“聊斋诗词,还具有赋的特点,铺张扬厉,汪洋恣肆。”(赵蔚之《聊斋词集笺注》)巧的是《醒》中词作也符合这一特点。例如《醒》第一至二十回中,共有诗词曲赋32首。其中诗12首,词12阕,曲7首,赋一首;在这12阕词中,90字以上的长调2首,59字以上的中调4首,共6阕,占一半,其余为小调或小令;如果加上7首曲中的4首长调、1首千余字的赋,长调则占了7首,这种情况很难说是巧合。
2词风意境
唐梦赉认为蒲词:“峭如雪后青山,岞崿皆出,一草一石皆带灵气”,意指蒲词既直抒胸臆,垒块毕现,又诙谐而有奇趣《聊斋词序》。
⑴ 词集中的《大江东去》: 龙泉知我,频摸索十指,拳拳交捩。共道秀才康乐了,红榜姓名高揭。关左伟男,江东豪曲,铁板歌三迭。私信窃幸,今番不伍时杰。尽敎造化颠倒,风流不减,郢中白雪。掩口胡卢,看连城双璧,燕石何别?读史不平,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上阕的大意是中试者并非真才实学,自己不屑与之为伍,下阕感叹试卷优劣颠倒,自己不愿把美玉与燕石混杂。“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则发泄了对“瞎眼衡文”不识良莠的试官的切齿之恨!
《醒》第六回讽刺晁大舍使了三百两银子后被援例入监的《卜算子》:“平生未读书,那识之乎字。蓝袍冉冉入宫墙,自觉真惶愧!   刚入大成宫,孔孟都回避。争前同道是何人,因甚轻来至?”这样的讽刺,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⑵ 词集中的《满江红-夜霁》:“辘转银床,又惊起绿毛么凤。芙蓉缷仅余半朵,寒霜犹冻。鸿雁叫云天气老,芭蕉零雨秋声送。隔窗纱,淡月映曈昽,花鼓动。   云气敛,天宇空。烛光短,形影共。叹剑光空倚,梅花羞弄。孽病经年魇魂犹作呻吟声。便有时强饮两三杯,何能痛!”
《醒》二十四回,“单道那明水的秋天景象”《满江红》:“黄叶丹枫,满平山万千紫绿,映湖光玻璃一片,落霞孤鹜。沆瀣天风驱剩暑,涟漪霜月清于浴。直告成,万宝美田畴,秋税足。   篱落下,丛丛菊,菌窖內,陈陈粟,看当前场圃,又登新谷。鱼蟹肥甜刚稻熟,床头新酒才堪漉。遇宾朋大醉始方休,讴野曲。
对读比较就感到,两阙词的上片都写秋色,既峻拔古雅又色彩斑斓;下片,其一写作者病体初愈眼所见、心所想、身所行,其二写明水景物世态的祥和安泰,尾句都写酒,虽身体状况有异而强饮快饮不同,但艺术风格自然而和谐。
(三)“俚曲”、“文集”与《醒》
1俚曲 有人质疑《醒》情节脱胎于《江城》,但是“聊斋俚曲”
中的《禳妒咒》却恰恰是由《江城》故事改编的。这充分证明蒲松龄具备驾驭多种艺术形式的能力,他既能将短篇小说的《江》改编为俚曲的《禳》,又为何不能将《江》的结构方式移构为《醒》呢?为什么不能将若干的志异故事“辑录”为《醒》呢?
2文集 《醒》的思想内容、人物故事繁富,与蒲松龄“文集”所反映的知识面和“知为用”的思想观念是相统一的,如“醒”中有疾患而有良医庸医,“文”即有《药祟书》;“醒”中有良师恶塾,“文”即有《日用俗子》;“醒”中多怜农赞农劝农之至情,“文”即有《农桑经》;“醒”中多婚丧嫁娶之事,“文”即有《婚嫁全书》……
据路大荒先生《<蒲松龄集>编订后记》”蒲文佚失很多, 经不断搜集整理,“编为十三卷”,“共得文四百五十八篇”,包括了“序表婚启寿屏祭幛等文”。在具体的文章之中,如《创修五圣祠碑记》虽是为章丘长申地庄建的“浆水庙”所撰的碑文,但却称“虽隶章,固近淄,淄之豹岩,龙丹诸山螺髻烟鬟近在几榻”,“朴素诚有古道,结庐人境,而无车马之喧,则鸡犬黍麻,何异桃园村巷哉。”这样的话语与第二十四回对明水的描写几臻相同。
(四)让《醒》的方言说话
过去自然地域相近相邻而行政地域又曾经有过交叉重叠的地区,方言相近甚至相同的情况很普遍。一般意义上的方言都有流动性和稳定性两个特征。流动性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人是流动的;稳定性是因为语言的特殊性本质决定的,人在一个地区成长到发声器官固化,方言发声习惯也就固定了,所以对方言不能大而化之。
1语音 徐复岭先生认为《醒》中的方言存在着:zhi、chi、shi与z、c、s不分的情况,而在淄博恰恰仍然存在将“淄博-zibozhibo”读作“zhibo”、“临淄-linzi”读作“linzhi”、“淄河-zihe”读作“zhihe”等zhi、z不分的现象; 除此之外,淄博方言还存在着en、ei、wei、eng,甚至ai、ei等韵母混淆的情况,例如淄博的翟“zhai”姓、博山的仄“ze”姓、格律诗讲究的“平仄”,现在仍都被读成“zhei”。
2 实词举要
⑴动词名词形容词(或短语)及音变  
①第一回晁大舍因老子坐了华亭知县,他连发妻计氏也看着不顺眼了:“恨不得叫计氏即时促灭了”;要是死了需要发送花费,“这只当是去了他牛身上一根毛尾”;第二回“及至十五日侵早,计氏方才起来”,晁住对珍哥学说杨太医的话:“差不多就罢,休要淘碌坏了他”,②第八回小青梅不愿嫁人而只想当姑子时说“就如那盐鳖户一般,见了麒麟说我是飞鸟……”③第二十三回,恶书办辱骂祝其嵩“朝那祝其嵩的脸糨稠的一口唾沫哕将过去,说道:‘呸!村屄养的!那里这山根子底下的杭杭子也来到这城里帮帮!’”④第七十一回沈裁缝婆子形容周龙皋的阳具很大:“这颜神镇烧的磁夜壶,通没有他使得的。”“这也是个疢杭杭子,谁惹他呀!”;⑤第五十三回晁无宴和他老婆郭氏的对话:“我的儿也不赖的他……你可将着他到那里强就合他们强……没了我和老七,别的那几个残溜汉子老婆都是几个偎浓咂血的攮包”⑥第七十七回薛如卞说:“……一个客经年来到家,凉水不呵一口,上落这们一顿!” ⑦ 第八十五回狄周对薛素姐说谎:“……那头薛老娘还……连忙上了上坟,插补插补了屋……弄得个眼眶鄙塌拉的。”
其中:①“促灭”和“毛尾”,“促灭”是死的意思,“即时促灭”即马上就死,在具体语境中闹矛盾的双方会发恨说:我促灭了你,则如同我弄死你;淄川则多把“促灭”读成“曲灭-qumie”,是声母C变Q 。“毛尾”淄川方言读“maoyi”,广泛用于人的头发、各种牲畜动物的毛,例如,形容毛多的“毛尾哄哄”。②“侵早”和“淘碌”,“侵早”即早晨,淄川方言中也称“侵侵”,例如“夜来(昨天)侵侵”、“今侵侵”等;“淘碌”,将物品放在水中再捞出沥干叫淘碌,本意是把灰尘或杂物淘洗干净,有倒登、不间断的意思。在书中是杨太医提醒珍哥和晁大舍的性生活不要太频繁,免得“淘碌坏了他”。③“盐鳖户”原注为蝙蝠不错,但在淄川民间蝙蝠也称“盐骈狐yanpianhu”,这里中间字也存在着音变问题。④“哕”和“糨稠”,“哕”读yue,是动名两用的词,作动词用是将嘴里或胃里的东西呕出来,作名词用指恶心;“糨稠”,这个词在当地还经常出现中间加“干”的变式,成为“糨干稠”,意思不变,程度加强了。⑤“杭杭子”和“帮帮”,“杭杭子”是今淄川方言中仍普遍使用的词汇(《醒》中有行行子、夯夯子、航航子),本意代指各种玩具,用于人则多有贬义。例如哄孩子时常说:别哭了我给你买个杭杭;对老人或他人不尊重时常说:这个或者那个老杭杭子。周龙皋的“疢杭杭子”则是指他的阳具;“帮帮”,是由形声词转义的形态词,即不分场合气氛只顾不停的嚷嚷的意思。因语气不同还用作疑问、反问如“你帮帮啥?”“还帮帮?”也有“帮哧”或者“帮哧帮哧”这种变式,这时哧只是结构助词,无实意。⑥ “赖”和“攮包”,赖是差的意思,“不赖的他”就是不比他差;“攮包”名词转为暗比,是无用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无胆量,做事畏首畏尾的人。⑦“将着”即手牵着手,“着读zhuo”;在淄川方言中使用率仍然很高,几个孩子在一起手牵着手,叫做“将成一大帮”,儿歌有:“哇啊哇,一大帮,将着手,不打仗。”七十七回狄希陈遭薛素姐的生母龙氏冷落,薛如卞说:“……一个客经年来到家,凉水不呵一口,上落这们一顿!”⑧“上落”即数落,是批评或抱怨不满的意思,含有怀着抵触之意故意找茬的情绪。如自说“被×上落一顿”,说别人“被我上落一顿”。⑨“上了上坟”即上了坟,常用的句式还有上上坟。淄川这类“A了AB”的谓宾结构短语是十分常见而普遍的;“插补插补了屋”,是用麦秸覆盖屋顶的农村特有的工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麦秸屋顶形成局部损坏后要用麦秸插进,补齐,修平,这种情况多说“插补插补”,或叫“插补”、“插屋”;而当地方言中常常将“插补”读作“插ba”,如:“抽点空,把那屋顶插ba插ba”;相对而言“插补插补屋”是比较小的常见、长干的活;另一种则是指时间久了,屋顶需要全部更换麦秸,工程量和劳动强度都比较大,一般称作“柸(pei)屋”或“柸柸屋。”⑩“颜神镇”原属淄川(元代属益都,清雍正年间置博山县后即属博山),不仅是孝妇河源头,也是淄博陶瓷文化发源地之一。
⑵ 代词 能愿动词及音变
第二十二回,晁夫人与晁思才等人的对话:“晁夫人道,‘我待把族里那八个人……咱过着这们的日子’,‘那咱我又才上来…以后这们些年通不上门了……’,‘我想咱揽的物业也忒多了……”;晁思才与晁无宴为贪财当着晁夫人的面起争执:“……你待不依!你不依怎么的我?……我如今待卖你的老婆哩……”
其中①“待”,即想和要的意思,在这几个语境中是能愿动词。“我待把那族里的八个人”如何,就是“我想把那族里的八个人”如何;在今天当地口语中还用于反问句,例如你待干啥?他待想咋?②“这们”、时指代词,近指现在;淄川方圆近郊多读“这men”,而博山则多读“这每”,声母en演变为ei;“那咱”远指过去,是那时或当初的意思(在《醒》中很多也写作“那昝”);
3 副词举要
⑴“忒” 不止上文所举的例句即在《醒》全书中,“忒”出现的也比较频繁。“忒”即特,程度副词,这个词在淄博存在“uo、e、ei”韵混,有tuo、tui、tei三种读音;“tui别”、“tui好”类方言短语仍然十分普遍;4 杭、杭子。
⑵“火势” 第七十三回 :“又有人道:‘狄相公倒没打他八分死,狄相公被他咬的待死的火势哩’”就是狄希陈被薛素姐咬到快要死了的样子,或者差不多就被咬死了;可做“样子”、“程度”的意思解。“待死的火势”,就是快死了的样子。
⑶“下意” 第七十五回:薛素姐咒骂狄希陈,被狄周媳妇听见,心里很不耐烦,说道:“他和你有那辈子冤仇,下意的这们咒他?”其中“下意的”是下得了手、好意思得做(说)等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又常加疑问代词“咋”和语气助词“来”,组成“咋下意的来”,如同怎么好意思的?怎么忍心这么做?
⑷“来” 如上条的“大嫂你怎么来?”这种语尾缀疑问代词的句子,更是《醒》中多见,淄川普遍。例如干啥来?买啥来?俺咋着你来?……
以上举例肯定不是《醒》中淄川方言的全部,恕不赘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GMT+8, 2025-1-15 19:34 , Processed in 0.0681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