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8
0
1万
管理员
聊斋情深 柳泉意长
———周雁翔与聊斋醒世文化的不解情缘之四
家水、邱臻
编者按:根据蒲松龄文博馆史料记载:伟人毛泽东说“蒲松龄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家”,“是一位人民的作家”。毛主席还对山东与济南军区领导人说:“蒲松龄是真正的圣人”。能与圣人结缘是福分。周雁翔先生与蒲松龄聊斋醒世文化结下的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是一般人所做不到和难能理解的。当您看完“聊斋情深 柳泉意长”——周雁翔与蒲松龄聊斋醒世文化结下的不解情缘,您就会从周雁翔那种“情系聊斋扬国粹 魂牵柳泉润中华”的家国情怀中,感悟其中的奥妙和融化在这段情缘故事里的真谛。
故居历史已定格 纪念俱进无穷期
——周雁翔与聊斋醒世文化的不解情缘之四
蒲松龄纪念馆和全国许多文化名人故居与纪念馆差不多一个模式,大都是在其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蒲松龄故居亦是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建立的。蒲松龄纪念馆建管之初,由于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周雁翔入馆之后,就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问题。周雁翔指出:“蒲松龄纪念馆和蒲松龄故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蒲松龄故居是历史的遗迹与历史沉淀的定格,原则是加以恢复,严格的保持那个历史时代的原貌与当地当时的习俗与风格。而蒲松龄纪念馆则是与时俱进的,甚至以不断进步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纪念展现主人公蒲松龄的生平事迹以及弘扬宣传他所有的著作内涵和思想,是历史发展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展现纪念着所纪念的主题。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混为一建。如果混合概念的去盲目混建,必然相互制约影响发展和导致古不古、今不今造成其不伦不类的恶果。”周雁翔这些观点在后来的蒲松龄故居与蒲松龄纪念馆的建设发展中得到了纠正与贯彻,并为蒲松龄纪念馆与蒲松龄故居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蒲松龄纪念馆初期,由于机构还没设立,正式工作人员没几个,一直靠临时工维持着日常工作,随着蒲松龄故居与纪念馆的开放和影响,参观与访问的游客与日俱增,工作人员没有正式分工和定岗,那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管大家以一当十,仍然应酬不暇力不从心。因此,大家都意识到这样下去,不但不能达到开发的目的和满足四面八方游客的需求,更会影响蒲松龄文化事业的发展或滞后。因此,解决问题迫在眉睫。这时的周雁翔已经是工作的骨干,也通过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蒲家庄的由来和历史沿革以及蒲松龄的生平、著作与相关的知识,在频繁的接待中,第一个正式承担了蒲松龄纪念馆的导游讲解员。白天他随机应变的回答着不同的提问和问题,晚上就不停的查阅着有关的资料并不断地整理着、研究着、总结着、记录积累着,每天多次往返于蒲松龄故居、柳泉、墓园的三点一线上,一拨走了,一波又来,有时候这一拨还未走下一拨已经等候多时了,直接忙不过来,为此,周雁翔提出了必须培养新的年轻人担任讲解员的重任,这些建议得到了当时负责人鲁童馆长的支持并落实招募了部分年轻人入馆。自然,周雁翔担任了培训新人任务的老师,说到这里,周雁翔笑着说,“哪里是老师,就是现学现卖,笨鸟先飞一百步带五十步的在研究、讨论、感悟中共同提高罢了。”
有了队伍,周雁翔自然升官了,当上了蒲松龄纪念馆初期的第一个机构群众工作部主任,并开始有了正规的接待服务、讲解、导游等专业性的工作。那时人们较为单纯,就一门心思的干好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蒲松龄纪念馆一时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名声远播,四面八方的游客不断的涌来,络绎不绝,周雁翔后来撰文说:“白天这里人流如潮阵阵袭来,夜晚这里万籁俱寂,安谧的令人可爱陶醉且又充满着神秘”。
此时的周雁翔是全身心的投入和他全部的精力都融化在这方神奇的土地里,不分昼夜,吃住都在这里。白天迎来送往穿梭于蒲松龄故居、柳泉、墓园,辛勤的汗水灌满了他跋涉仙乡热土的一行行脚印里。夜晚灯下他在蒲松龄的著作里如饥似渴的寻觅、浏览、感悟、提炼、吸纳、汲取、思索留下了一个个不眠夜晚,饿了他敲开村民家里的门窗,买几个鸡蛋用茶壶煮煮吃,或习惯性的泡方便面凑付着,累了他在聊斋小院里踱步,不停地在房前房后转悠着,观察着、联想着,处处留下了他辛勤的脚印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蒲松龄研究如何深入?资料如何丰富?素质如何提高?文物与蒲松龄著作版本如何征集?故居如何恢复原貌?纪念馆如何发展?人才匮乏如何招贤纳士?机构如何健全?队伍如何壮大?人才如何培养?还有如何提高接待、讲解、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水平等都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否则,很不适应开放和游客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于是,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新生的蒲松龄纪念馆开始了提升的建设速度,迈开了整改的步子。
首先,从壮大队伍开始,招收正式工作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继而对入馆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上岗。
二是对不合理的建筑和与故居不协调不吻合不配套的彻底铲除重建,如院内新盖的几间现代化的大红瓦房全部清除,为了省钱,没有请施工队,在雁翔的带领下他们穿着裤头背心连扛带背大汗淋淋的干了几天,硬是清理的干干净净。说到这里雁翔笑着说:“那时也不知从哪来的劲头,放到现在还有谁去干这个?当然,我们也没白干,利用卖破烂的钱,从蒲家村村民的小饭馆里炒了几个菜,买了几瓶酒,美美的搓了一顿,还有的同事高兴的喝多了,在迷迷糊糊中还抱着酒瓶子不放的佳话与笑谈。以至于好多年甚至今天还在流传说笑……”
三是周雁翔与李世钊先生去北京征集文献资料和有关蒲松龄文化的有关名流学者的书画墨宝。李世钊原是山东省政府的参事,虽已退休,但依然眷恋着蒲松龄文化,虽然高龄却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的付出着。周雁翔在李世钊先生的引荐下共同先后拜访了季羡林、王瑶、邓广铭、王瑶等各部门的老一辈领导、继而,周雁翔又亲临北京多次分别拜访了:冯友兰、冯至、朱丹、臧克家、姚雪垠、王光美、柳倩、黄河、方成、乔羽、陶盾、马季、林岫、侯宝林之子侯耀文、张黎、肖军等大师、学者、文化名人几十位大家无不为蒲松龄纪念馆泼墨挥毫大大丰富了馆藏。
四是整理、疏通、调整、丰富了陈列,重新整理撰写了讲解词,在蒲松龄纪念馆正式有了讲解导游这项服务性的重要行当的工作。
五是根据周雁翔提出的:“能藏不漏的原则和每一丛绿树都藏着狐仙精灵,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故事的意境原则”进一步绿化庭院,大大增添了聊斋意境的氛围,又为这里增添了精彩和魅力,深深得到了游客的赞许和好评。
正因为有了周雁翔和大家的努力,蒲松龄故居向着复原陈列的风格和保持原貌的正确建设不断地发展努力,而蒲松龄纪念馆沿着与时俱进科学技术更新着与增添着推进着与时代的脉搏一起律动着,在“故居历史已定格,纪念与时俱进无穷期”的原则前提下二者并存的发展壮大着。同时他们的业余生活充满了自娱自乐,虽然乡下艰苦有诸多不便,但是这里充满了和谐、愉快,真是欢欢喜喜一家人。
在这片充满神奇与向往的地方,周雁翔终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雁翔像鼓满风的帆,像加足油的车、拉满弓弦的箭,干劲冲天、踌躇满志的释放着智慧,洋溢着才情,绽放着理想,放射着能量。正如周雁翔在他《我爱聊斋》的诗言:
我爱聊斋
因为这里有我五彩斑斓的梦呓
聊斋我爱
我喜欢这里充满节奏的潮落潮起
聊斋醒世
令人感悟着生命内涵的意义和真谛
醒世聊斋
透视着人类自己还不明白诸多问题
庭院深深
给您一个世界的舞台演绎善恶生死
陋室三间
彰显了社会百科揭开了真假层层画皮
仙乡沃土
孕育一长一短两部经典如山巍巍耸立
柳泉长流
滋润着干涸的土地上万物生灵勃勃生机
潜移默化鬼使神差融化在生命的血河里
注定今生千丝万缕的源缘故事不离不弃……
周雁翔简介
周雁翔,当代作家、诗人、文化创意策划设计家。聊斋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学者、研究馆员职称。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创作影视作品十余部、主编各类文集百余部。代表作:长篇叙事诗《书魂》;诗集《雁翔诗选》、《爱在四季》;报告文学集《情缘血河》、《谁持彩练当空舞》;歌词集《飞鸿之声》;电视连续剧《蒲松龄》;音乐片《我们是龙的传人》、《聊斋情》;音乐故事片《磨难曲》;摄影集《美好的瞬间历史的永恒》;录音带《情溢聊斋》;小小说《醒》;长篇小说:寒灯夜语;文化理论书籍《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论文集《托起智慧的太阳》、《百家论丛》《蒲松龄纪念馆》等。
周雁翔曾任蒲松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馆长、中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等,是《蒲松龄研究》季刊和《图书馆天地》报的创刊人、主编。
周雁翔现任: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兼任中国丝路文化促进中心主任、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委会首任会长、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文化艺术顾问、和平文化的倡导人,获和平使者荣誉称号,《母爱撑天世界和平文化博览园》的创意策划发起人。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GMT+8, 2024-10-30 15:21 , Processed in 0.0846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