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雁翔国际
查看: 35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雁翔图书馆专业专著:《图书馆纵横》图书馆员必读

[复制链接]

2278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7:04: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周雁翔图书馆专业专著:

   
  作者:周雁翔研究馆员在图书馆工作照

                       《图书馆纵横》

                                                 周雁翔著


第一章 基础篇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与载体的变革
一、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它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产生以后,语言就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不仅能传送到远方,还能留存于后世。有了文字,知识得以保存和流传,它对丰富人类文化知识宝库,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和进行文化交流,只有靠语言这种工具。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传说时期”。我们今天关于远古的许多知识,都是靠传说才得以知晓的。如上古时期关于“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的许多故事,就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利用传说来传播信息,主要是依靠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一件事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之后,往往会被遗漏或增加某些内容,甚至于完全走了样。因此,传说虽然替后人保
存了许多古代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有的也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又想出了其他一些方法来帮助记忆,结绳和书契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方法。
结绳就是用绳打成结子来帮助记忆。这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利用过的一种方法。我国古文献中就有许多“上古结绳而治”的记载。例如《庄子》中说:“昔者……民结绳而用之。”《易经》中也说:“古者无文言,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可见,我们的祖先确实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直到现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在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有使用,如云南的哈尼族、西藏的门马巴族、台湾的高山族等。在国外,波斯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
书契是上古人们用来加强记忆和传播信息的另一种方法。书契就是契刻。古时双方订约时,把两块木片合拢起来,在上面刻划记号,双方各执一块,以帮助记忆。《易经》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我国上古时期也曾使用过书契来记事。
契刻同结绳一样,留下的只是代表一件事情的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它们只能唤起对某种事情的回忆或想象,而不能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概念,只能记事而不能达意,所以它虽然有着帮助记忆的作用,但还不是知识的具体记录。
二、汉字的产生
我国的文字是在经过了刻划符号和图画阶段之后,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
刻划符号和刻划文字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期时代的发达阶段。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遗存中,都曾发现了这种刻划符号和文字。
虽然这些符号的含义今天还不能完全确认,但可以肯定是当时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意义而有意识地刻上去的,将这些符号与晚些时候的古甲文字、金石铭文相对照,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有些刻划符号与青铜器上表示族徽的文字更为相似。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刻划文字与汉字的产生、发展是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的,它们很可能是汉字的始祖,是我国文字的萌芽阶段。
图画是我国文字发展的另一个途经。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上古人常把所观察到的和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所居住洞穴的石壁上。当时,这些记事的图画是非常生动、逼真的,使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什么。如想要人知道所说的是牛,就精心地画一头牛。有时还利用一组画来表示一件事情。这样以来,图画便逐渐脱离具体事物的描绘而变成了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可以拿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这样,图画就和语言相结合而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了,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图画文字或称图形文字。
我国的文字,就是通过刻划和图画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仓颉造字的传说,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文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忽然发明的,文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的,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荀子》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名,壹也。”意思是说,文字是众人创造发明的,而仓颉不过是整理了文字的人。
文字既然是逐渐产生的,也就不好指出它最初出现的绝对年代。我们只能依据社会历史背景,以不断发现的地下文化遗物为证。目前我们看到的最古的较成熟的汉字资料,是从殷代故都废墟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
三、字形的发展的演变
汉字初步形成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总结出汉字形成的六条规律,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指出:象形是见事物形体,画成其物,如“日”、“月”;指事是视而可识,察而可见,如“上”、“下”;会意是比类合谊,以见指,如“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形声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如“考”、“老”;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长”。由此可知,象形、指示、会意都是由字形方面来体会的意义——字所代表的概念的,形声、转注、假借,就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了。汉字发展到了假借,字形和字义已经脱离,初步达到以形表音的阶段。但是由于汉字的基本规律是以形为主,由形知义,所以始终停留在表意文字的阶段,而不能发展为拼音文字。
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来也有好几次重大变革。最初的字,异体很多,但是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异体太多了,对于人们的应用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存在着整理文字,统一文字的必要。据文献记载,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曾有过一次文字的整理,结果产生出:“籀书”,也叫做“大篆”或“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3世纪)后,曾命李斯进行一次文字整理和改革,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篆书”或“小篆”、“秦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隶书”。隶书字体改圆为方,书写方便,笔画简省,主要用来书写当时官方的文件,所以叫“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成为通行的字体了。西汉后期(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草书,称为“章草”,东汉以后又创造了行书。到魏晋时代,出现了楷书。楷书一直沿用到现在,是书写的标准字体,宋代雕版印书所用的字体,成为后世印书字体的楷模。到17世纪已成定型,称为“宋体字”。
因为汉字的形体复杂,笔画繁多,难写难记,对于普及文化、提高教育水平有很大不便,所以我国在1955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正式推行。这在我国文字史上,又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
由此可见,几千年来,我国文字的字体是沿着由难变易、由繁到简的趋向一步步地演进着的。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但是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彼此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真正的书籍便开始出现了。
我国的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尚难确定准确的时间。相传,上古就有史官掌管著作。现在流传的三部古书——《尚书》、《易经》、《诗经》,据说就是根据上古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编定的。但是编定的时代已是春秋时期。这三部书是否是当时的著作,还很成问题。这三部书中的材料的来源很久远,但它们成书的年代一定不会很早。
  上世纪以来,发现了3500多年前载有当时文字的实物,即所谓“殷墟甲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义字记载。所以,我们讲书的历史,就从甲骨文开始。
四、初期的文字记载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期后期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盖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因发现于商朝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也称殷墟甲骨。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
据记载,清代后期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的农民就有挖掘“龙骨”作为药材出卖的风气。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病用药,发现了这种“龙骨”,他是位金石学者,精通青铜铭文和古文字。他认为这种刻文的“龙骨”可能是一种古文物,于是大力收购。王懿荣是我国第一位收藏甲骨的人。王懿荣去世后,他的甲骨收藏归刘鄂所有。此后,刘鄂、罗振王、王国维等人继续收藏并开始进行研究。1903年,刘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影印甲骨文的书籍《铁云藏龟》,首次将甲骨刻辞公布于社会。至此,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安阳地区对甲骨文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挖掘。目前全国收藏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发现的甲骨文字有4500多个,其中将近一半已被认识。为适应研究的需要,1979年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开始编辑出版目前收录甲骨文最多的汇编《甲骨文全集》,它代表了我国甲骨文研究整理的最新水平。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殷代统治者占卜的记录。殷人是非常迷信的,从国家大事以至最高统治者的日常生活都要在事先进行占卜。所以卜辞的内容就涉及到国家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灾害、疾病、祭祖等许多方面,因而提供了研究殷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商代以后,周代继续保持用甲骨占卜的习俗。从1954年到1980年在山西赵洪县、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北京昌平、陕西岐山和扶凤间周原遗址,以及河南洛阳都先后出上了周甲骨。据考古学家研究,西周甲骨与商代甲骨的形制、整治、钻凿形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种不同传统的占卜方法。西周甲骨不是殷墟甲骨的直接延续。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它的发现对古文字学的研究和对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均有重大的意义。有人认为,仅从契刻的角度来看,它已是雕版书的雏形。有人甚至认为它就是书。但是必须看到,甲骨本身是有特殊用途的,它上面的文字记载不是为了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而是为了事后作稽核之用。所以,从本质上说,它是档案而不是书。
2、青铜器铭文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青铜器是用铜与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古人在它的上面刻字,这些文字称为“铭文”。铭是钻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
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我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奴隶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历史时期。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以及日用器物,它们都是统治阶级贵族的用品。特别是其中的礼器,是贵族们的传家宝,只有在举行大典礼或祭礼时才使用。这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称为“重器”,必须长期保存不能失掉。史书上说禹铸九鼎,这九鼎后来就成为最高统治权利的标志。鼎代表王权,夺了鼎,就等于夺了权。由于青铜器受到这样的珍视和保护,所以那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留永远纪念的,就铸一件器物,把文件或事情记载在上面,让子孙后代永世保存。因此,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就成为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
铭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祭祀典礼: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铸器并作记载于器物上。
②征伐纪功:战争之后的纪功留念。这类内容的铭文以西周时为最多。
③赏赐锡命:这类铭文较多。统治者对功臣、贵族、亲属等进行封赏,受封人作器以示纪念,并将受封之事和被封赐之物记载于器物上。
④书约:有关法律条文、誓约、文辞或合同、券书、协定等类文件,刻器以作证。
⑤训告:统治阶级把其对臣民的训险记载于器物之上。
⑥颂扬祖先:作器记载祖先的圣事、美德,以著后世子孙。
殷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较少,一般只有二三字,最长不过50字。西周铭文内容丰富多样,文字渐长,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
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很高,因其内容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很多情况,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如西周的《大盂鼎》是周成王册命的铭文。从中可以帮助了解古代的封赏制度。有300多字铭文的散氏盘,提供了周历王的时失、散两国分田情况和采邑疆界条款。陕西临潼县1976年出土的利垦,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物上关于武王伐纣战争的最早记载。可以作为历史的实证。
尽管我们可以借助铭文研究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考证古代社会制度,补充历史研究资料的不足,但是青铜器本身有其特定的用途,其铭文是附加的,它是史料,足一种档案。因此,青铜器铭文还不能算作是正规的书。
3、石刻及其它文字记载
在石上刻字,是古人的一种风气。《墨子》中说:“钻于金石”,将铸器记事与刻石记事并提,可见在石上刻字与在青铜器上刻字是一样的流行。《管子》中说,春秋时期的管仲在泰山上见到70多种封禅石刻。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石刻文字的记载。秦始皇发展了刻石之风,他在位12年,曾多次出巡,所到之处,常把文于石,来宣扬他统一天下的功德。东汉之后刻石之风更加盛行,刻石的方法也有所发展。
我国的石刻遗存时间长久,分布地区也很广。无论是古人的刻石记事或是皇帝的刻石记功,上面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质,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现存刻石实物中,最早的是唐代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鼓。
唐代初期,陕西省凤翔县出土了10个形状似鼓的刻石。每个鼓的四周都刻有文字,字体属于籀文,人们称它为石鼓文。其内容是有关田猎活动的诗句,原载有700单字,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剥蚀严重,字多漫灭,全文早已不能见了,其中一石文字已荡然无存。石鼓出土之初,被置于凤翔县孔庙内,宋代时迁移到东京,金时将石鼓送往燕京,元代皇庆年间存放于国子监。清乾隆55年,为保护石鼓文不再遭受损毁,命人仿刻一份,放在北京孔庙的大成门内。原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刻石文字之外,古代尚有书写于玉、石上面的文字记载。18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以朱色或墨色写在玉或石片上。据考证,此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称为“侯马盟书”。“盟书”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向神盟誓时写在石上的载辞。故盟书又称“载书”。盟誓时要先写载辞、杀牲畜、立盟之后,盟辞要一式两份,一份保存在专门管理职誓活动的机构——盟府内,另一份要埋入地下。
“侯马盟书”的立盟人是晋国赵敏(赵简子),他是一位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主持订立的“侯马盟书”反映了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新兴地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汉代以后石刻大量出现,主要有儒家石经和释、道石经,这些石经的刊刻对传播封建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书史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保存了大量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图书的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证明。
4、简牍的概念和时代
早期记录文字的材料,除甲骨、金石之外,使用最长、最广泛的是竹和木。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就是写在用竹片和木版制作的简策和版牍上面的。在纸发明之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发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图书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也还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简牍是简策和版牍的统称。
简策是指用竹或木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一根竹片叫做“简”、把若干竹片编起来叫做“‘策”。一块木板叫“板”,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说文解字》:“牍,书版也,从片。”木版比竹简要宽,一尺见方的木板,又称方。用木制作的较窄的木片,也称简。古代不产竹的地方,多用木制简写字,故也有木简、竹简之称。
简策的使用起源于何时?现在还不能确定。从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和“典”字的应用来看,简策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殷时期。《尚书•多士篇》记周公对殷代后人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西周金文中也有典和册的应用。春秋战国初期,孔子删定六经,诸子百家著书立说,都是写在简策上的。可以说,从春秋战国到东汉末年(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约800多年时间,是我国简策的盛行阶段。公元ll世纪前后,我国的造纸术已经发明了,但东汉宫廷和市民中仍继续使用简。直到东晋桓玄帝下令“以纸代简”,我国古代书史的简牍时期才结束。由于时代久远,沉埋地下的殷周简策早腐烂,至今没有发现实物。现在所能见到的,是战国至两汉晋初的古简实物。出土的古代简牍,是研究简牍时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实证。
第二节 图书与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一、关于书的简史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书起了伟大的作用。
书,记录了文化,传播了历史,交流了信息,不断地向前推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说书的作用“伟大”是毫不夸张的。
书,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呢?人类产生了文字之后,结束了绘像、结绳记事的时代,但起初只是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凿在岩石上,镂在金属上,都是文字简短的小块文章,习惯上不称它为书。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字记述量扩大了,所需要记载的内容广博了,才产生了
书。
中国的图书,早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用来写书的材料主要是竹子,先经过“汗青”(用火烤竹,去掉水分,防止破裂)、“杀(Shà)青”(草稿可写在竹子的青皮上,便于涂改修补,定稿后则要削去青皮,写在竹骨上),字写在竹条上,叫作“简”。简的规格尺寸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代最长的2尺4寸,其次1尺2寸,最短的8寸。汉代最长的2尺,其次l尺,最短的5寸。写传记用短的,写经典著作用长的。写法律的3尺长,因此,后人称法律为“三尺法”。每支简多的写30~40字,少的写8个字,一般在22~25字。简也有少量是木做的。
现存最早的书是《尚书》,其中提到“册”和“典”。“册”是个象形文字,表示把支支竹简或木简用牛皮绳(韦编)或绢丝带编连起来,称为“册”,也称“策”。“策”是个会意字,意思是把一支支简编连起来捆成捆。短简的书为册,长简的书为典。简策(册)就是对书的通称。当时“书”是写的意思,现在有关写字的方法、规律叫做书法,只是到了后来,书才失去了原来写的意思,代替了简策这一名称。
古代把一捆简册称作“一篇”,一篇指首尾完整的诗文。《诗经》三百篇中的《雅》、《颂》以10篇为一“什”,后来把诗章也称作“篇什”。写好的册放在篰(bù竹筐)里,满了为一篰,所以今天说“一部书”。一部简册或简册的一部分叫做“编”。今天一部长篇著作中分“编”,以及编写、编排、编辑等词都源于此。
木书多是板状的,叫作“方”、“版”、“札”、“牍”。用来绘制地图的木板叫做方版,所以今天把国土还称作“版图”;用来书写文书信件的木板称札牍,所以把文书叫“文牍”、“书札”。札牍是写了字的一尺见方的木板,因此,书信又叫“尺牍”。那时的文书信件,先写在一块方板上,再合上一块方板,捆上绳子,绳结处粘上泥,泥上叩上印记,这叫“封”,泥叫“封泥”。因此后来把装信的袋叫信封。
简册的产生,大约在殷商时代,后来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简策由于用竹木作书料,笨而且重,不便携带,也不便阅读,影响交流与传播,出门带书多了须用车辆装载。秦始皇每天看阅公文简策60公斤,足见它的笨重。不过当时写在缣帛上的书也已出现,是竹书与帛书并用的。
把文字写在缣(白色细绢)和帛(各种白色丝织品)上,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墨子》中记载:“书于竹帛,镂于金石”。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记:“著于竹帛为之书。”正说明竹帛两种写书质料并用的情况。
帛书柔软轻便,可以舒卷折叠,而且能随意裁截,依文字多少而任其长短。徐坚在《初学记》中说:“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也”。帛书是怎样形成的呢?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就是唐以前的书都是卷轴式,简策要卷起相上,帛书柔软,一段缣帛写完,再接写一段,把各段缣帛再裱糊在一起,往往很长,就装木轴或竹轴,卷成一卷。这一卷书相当于简策的一篇书。每五卷或十卷放在一起,用一块帙(Zhì布帛)包上,就称为“帙”——书套。后来把书多、书长称为“卷帙浩繁”。一部书有的有很多卷,“卷”也成了书的组成部分。帛书的“帛”其宽度称“幅”。《汉书•食货志》记:“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而书写用的帛通常是一尺的幅,因此称文书为“尺幅”,又因用白绢,所以也称“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呼童剖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来又把书中文字量称为“篇幅”长短。也因用帛画地图,后来把领土疆域称作“幅员”。
在缣帛上写字抄书,质料很贵,下层人们一般用不起。汉昭帝时,穷家子弟路温舒,幼年给人放羊,买不起缣帛,就割蒲草叶子,编连成牒(板片状)用来抄书。
西汉时期发明了纸,多因纸的质地粗糙,开始并未用来写书。到公元3世纪以后,纸才取代了简牍,成了书写的重要材料。在一段时间里纸与帛并用书写,都采用卷轴式。卷轴书通常每行17字,也有20~24字的。卷轴高度一尺,短的几尺,长的几丈以上。
几丈长的卷轴书,翻阅起来多有不便,人们就设法把卷子折叠起来,特别是隋唐时代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全采用这种折叠方式,因此也叫“经折装”。经折装比卷轴装阅读起来方便多了。经折装的一幅书像一片树叶,唐人都称它“叶子”。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中说:“古书皆卷,唐始为叶子。”一幅书即一叶书,后来又把书叶写作“页”一直沿用到今天。
最早的折叠式是“旋风装”,把一卷书的首叶和尾叶粘在一起,叶叶相连,不停地翻阅,像旋风一样。但这种书,折叠处容易开裂,也就容易散佚(yi)。到了宋代开始把全书叶子的一边订在一起,不再成折,而称为“册”。有些书放在“函”——书匣中,便于收藏。因此,后来人们把装在封套中的信札称作“函”,沿用至今。这就是“册叶装”的书了。
“册叶装”的最初形式(唐末宋初)是“蝴蝶式”。书皮用硬纸包起,用浆糊把书背粘结起来,叶子的单边向外,展开如蝶翅。元明时代又出现了“包背袋”,这是“册叶袋”的进步,将版心折叠起来,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起。至明中叶,出现了线装书,到清朝初年,非常盛行。清中叶以后,特别是晚清时代,又改加“包背装”,只是改称“平装”了,同时发现了“精装”。但是这些都属“册叶装”。今天把书的装订与封里、封面、扉页等设计统称为“装帧(Zhēn)”,文字图象模糊难以辨认叫“漫漶(huà)”,文稿零散丢失称“散佚”或“散失”。
以上是中国书的发展的简要介绍。在这一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书籍在古代有许多别称。如:针对简书的质料,称“青简”、“韦编”、“青编”;针对纸书常用芸香防治蠹虫,也称“芸帙”、“芸编”、“芸签”;古人常用“缥”(淡青色丝织物)或“缃”(淡黄色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因此,书又称“缥湘”、“缃帙”、“缥帙”;古代典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因此又把古籍称作“坟典”。
二、关于“图书”的形成
“书”与“图”有着深厚的悠久的密切关系。象形文字时代,“文字”就是图。自从有了真正的文字起,图演化成文字,文字与图就分家了,图也不再是书。文字书写在竹片上,叫作“书籍”。《尚书序疏》中说:“籍者,借也。借此简书以记录政事,故曰籍”。借书简记事,就是书籍。
“图书”两字最初起源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一语。传说在我国远古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氏据此画成八卦,是即后之《周易》。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大禹治水时,上帝曾赐予他《洪范•九畴》(《尚书•九畴》)一书。西汉时期《七略》一书的作者刘歆(xin)认为“洪范”就是洛书。
我国自古以来,书中有图是常见之事。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4月15日,王为父母双亲祈福敬造雕版刻印的《金刚经》,卷首扉页画的是一幅释迦牟尼在树给孤园说法图,其后为经文,是现存最早的“图书”。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素相御史律今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说的是萧何进咸阳时,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秦时的律令图书,也就是秦时的法令、户籍、地图等。
清人徐康在《前尘梦影录》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礼图》14卷……是古书无不绘图。”徐康所说“图书”的含义,指的是书中有图,故并称图书。但不一定每书均有图。
从古以来,“图书”两字是包括“图”和“书”两个含义的。现今的“图书”,包括书籍、画册、图片等出版物在内,与历史相沿的称谓大致相同,但内容却已有很大的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图书的定义可以是:为记载、传播和积累各种知识和思想,用文字、图画和其它符号记载在一定的材料上,并且经印制出版的各种形式的著作物,包括书籍、
国际上,对图书又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作者,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5~48页的印刷品称为小册子,4页以下的印刷品称为零散资料。
图书是图书馆收藏的主要对象,但是,现在它已不是图书馆收藏的全部。图书馆里除保存有图书以外,还有报纸、期刊这两大类,还有音像制品、缩微制品、计算机软件、磁盘、光盘、磁卡等各种电子出版物。
有的未来学家预测:将来,图书馆保存的图书将消失不见,大部分知识将以新的形式存储——储存在薄膜上、胶卷里、晶体中。如果还有图书馆,大概是电子图书馆了。人们进图书馆将不会是为看图书而去,而是可以通过其它手段,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图书”二字就将徒有虚名了。
三、关于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文献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
文献是记录知识和反映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积累知识、继承知识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起着很大的作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除了靠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外,很大程度上还要吸收和继承前人或它人的知识和经验,并在已有的认识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开创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正因为人类的知识继承有这种能动的作用,才能够把个人有限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使人类世界得以源远流长,不断前进。而文献就是人类知识交流、积累和继承的重要渠道。所以文献在人类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逐渐丰富,文献的生产技术不断增加,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使用的工作。图书馆就是在这种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图书馆作为文献积累和交流的专门机构,其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积累和交流知识的客观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图书馆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1、藏书楼
早期的藏书机构叫藏书楼。“藏书楼”顾名思义,就是收藏图书的地方。它的主要职能是将文献收藏起来,经过整理,然后收藏在书橱中,束之高阁。在我国如果图书馆的起源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那么收藏甲骨卜辞的殷墟便可视为古代图书馆的萌芽。周代(公元前10世纪左右)有了正式图书馆——“藏书室”。老子就担任过藏书室的柱下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阿房宫设立了藏书的机构,并设御史负责掌管。到了汉朝,皇家藏书楼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了大规模整理藏书的工作。汉初,萧何受刘邦之命,建造了石渠阁,收藏了入咸阳时得自阿房宫的藏书。这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后来,汉武帝下令广泛征集图书,修建藏书馆舍,设专门官员管理图书。其后,一百多年间,因书积如丘山,成帝、哀帝命刘向、刘歆父子整理藏书,编成我国目前最早的藏书目录——《别录》、《七略》,记录了从上古到汉代的藏书。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汇集、整理图书。晋元帝时,李充编《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隋、唐、五代,国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私人藏书也发展起来。宋、元、明、清各朝代,由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图书文献数量大量增加。图书馆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如宋朝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元朝的崇文院,清朝的文渊阁、文源阁、文朔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都是当时著名的图书馆。
我国古代图书馆,起源于奴隶社会,发展于三国至隋唐五代,繁荣于宋代和清代。总的看来,我国古代图书馆藏书大致可分为四个体系: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和守观藏书。
我国古代图书馆是以收藏为主而不重视使用的,所以被通称为“藏书楼”。这是它的局限性、保守性的一面,但它为后世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对我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这也为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近代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由古代图书馆演变而来的。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封建文化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藏书楼逐渐解体,近代图书馆便应运而生。1904年徐树兰在浙江绍兴创办的古越藏书楼开始向社会开放。同年成立的湖北省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不但向社会开放,而且正式以“图书馆”命名。1912年京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此后,全国大多数省都建立了省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少数市、县也建立了图书馆。旧时以“楼”、“阁”、“院”等为名的藏书楼也改称图书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近代图书馆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36年,全国共有5196所图书馆。这一时期,我国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图书馆同时并存:有政府主办的公共图书馆,有外国人在我国兴办的教会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也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华侨创办的图书馆。以李大钊、应修人、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组织领导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图书馆,如亢慕义需图书馆、上海通信图书馆、长沙的青年图书馆,以及延安的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等,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后,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图书馆事业没有什么发展。到1949年,全国的图书馆只剩下不到400所。
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一个总的特点,就是随着外国资本的侵入和近代工业的兴起,许多封闭式的藏书楼向开放式的公共图书馆转化,其藏书不再是为少数人享用,而是向广大群众开放,图书馆从重藏轻用转向藏用并重。这一时期,对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探讨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向西方新式图书馆理论学习,形成了新的分类、编目、排架方法,表明当时的我国图书馆界在短短的近一百年间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3、现代图书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极为关怀,图书馆真正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由于得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宣传,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规模上更加扩大,数量上广为增加。“文化革命”十年浩劫,图书馆事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又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大批的出版社及新的报刊出现,给图书馆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推算,全国现有大小图书馆35万个以上,藏书总量超过30亿册。从全国几个主要类型图书馆来看,都有较大发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978年为1256所,藏书16400万册;1992年发展到2565所,藏书31200万册。全国少儿图书馆,1978年独立建制的7所,1992年发展到77所。1992年少数民族图书馆发展到561所。全国汽车图书馆160多部。高等学校图书馆,1978年598所,1981年发展到670所,藏书19362万册;1991年,高校图书馆增至1075所,院、系、所资料室5759个,藏书37000万册。科研系统中型以上图书馆,1981年达4000余所,1992年超过4500所。1987年,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达2800所以上。1987年,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3913所,技校图书馆3952所,职业中学图书馆8381所,每馆平均藏书7.5万册,总数达121844万册。1988年军事系统图书馆达32264所。1990年,工会系统图书馆(室)达19654所,藏书42000万册。此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学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机关图书馆等。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传播先进文化中以及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中发挥着“终身教育”的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六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气。
4、图书馆的未来
由于新技术产业革命的推动,图书馆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文献数量激剧增加,然而现有图书服务手段还很不适应,作为知识交流中心的图书馆面临着严重挑战。如何及时地收集、整理数量巨大的文献和快速准确地向社会传递知识信息,成为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图书馆必须从观念到技术手段上进行彻底的变革,来一个大的飞跃。要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的特点,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建立在新的思想和技术基础上。今天,电脑、现代通讯技术、光学记录技术和声像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改变了存贮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改变了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在我国清华大学,1995年就为部分教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了微机联网,并与美国的信息中心进行了联网。教授们坐在家中,就可以查阅全世界的科技信息资料,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这样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印刷行业中,光与电的技术即将取代铅与火的时代。图书馆不仅收藏印刷型资料,而且将更多地收藏类型多样、体积小、存储量大的知识载体,如音像带、缩微胶片,高密度光盘等信息存贮设备。计算机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将更为直接,能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方便的服务。未来的图书馆将能高效率地传递知识和情报信息,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图书信息机构构成一个完整的、灵敏的巨大网络,使人类知识和现代科学情报信息共享的范围大大扩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事业将会更被重视,人们将更多地、密不可分地与图书馆事业相联系,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各个方面的水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是图书馆事业得以飞跃发展的辉煌时代。

第三节 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属性和内容
一、概念
图书馆学这一学科概念是由德国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施莱廷格于1807年首次提出来的。1887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复维尔•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机构,使图书馆学这门科学趋于雏形。直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崛起和印度学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原则》的问世,才使图书馆学逐渐从专注于操作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转变到理论的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得到真正的成长和繁荣。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因而,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课题,总之,图书馆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性很强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学,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图书馆学,也就是说图书馆学的定义是什么?
1、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图书馆学的定义,首先应该了解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因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内容都是由学科对象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学科的名称往往反映着学科的对象。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各家之言约有四、五千种,提法与看法均不相同。仅我国自二十年代开始探讨至今提法亦有数十种之多。综合其典型提法,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①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组成要素。1929年,陶述先最早提出了“要素说”。他于1929年在《图书馆广告学》中提出图书馆其要素有三:书籍、馆员和读者。1932年杜定友在《浙江图书馆月刊》上发表的《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有书,人和法三个要素。这里书指图与书等一切文化记载;人指阅读者;法包括设备、管理方法与管理人才。
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成立的四要素,即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1957年他又在《什么是图书馆学》这篇论文中提出了图书馆五要素的观点: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设备、工作方法。
“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等观点,都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所作的表述。它们都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图书馆各个组成要素。
②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的特殊矛盾。这一观点是以分析矛盾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持“矛盾说”观点者依据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阐述的科学对象区分的原理,对图书馆的特殊矛盾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收藏图书和利用图书这对特殊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因果、互相对立的。譬如图书馆藏与用的矛盾,藏是用的条件,用是藏的目的,没有藏就谈不上用,收藏工作做的好,就能促进书刊的利用;反过来书刊利用率高,发挥作用大,又能促进收藏工作。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然而,它们又是互相对立的,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如读者借书时限和数量限定。开架借阅和闭架借阅等都是收藏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说”这一观点试图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出发来解答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
③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这一观点是“矛盾说”的延伸和发展。“矛盾说”是从分析矛盾入手,最终是为了解决矛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规律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规律说”认为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便是图书馆学。
④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信息交流。图书馆有着保存和交流文献信息的特殊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在文献交流和情报传递方面,所起得作用越来越大,故有人提出图书馆学应研究图书馆在文献交流和情报传递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交流说”这一观点就是把文献信息交流这种现象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以上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四种观点,从注重图书馆表面结构的“要素说”,到探求图书馆藏与用为对立统一的“矛盾说”。从而进一步发展成为“规律说”和以图书馆工作形式为主的“交流说”。它们分别从不同程度和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立论都有可取之处。
2、图书馆学的定义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各种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均是图书馆的某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以图书馆这个实体为基础。因此,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图书馆。这里指的图书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指某一具体类型的图书馆,也不是某一时期的图书馆,而是多类型、各时期的图书馆的总称。这种广义概念的图书馆包括图书馆的各个构成要素,如藏书、读者、建筑设施、技术方法、以及人员、管理等,当然也包括图书馆所特有的矛盾,即“藏”与“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图书馆的整个活动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推动着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只要图书馆存在,就必然存在着“藏”与“用”的矛盾。所谓“用”就是文献交流。文献交流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活动。
从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各种观点的集合体,无论哪种学说,都隶属于图书馆这个概念之内。所以,我们可以说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既然明确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那么,就可以给图书馆学下一个定义: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收集、加工、整理、保藏与一定社会读者利用藏书之矛盾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属性
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科学分类的问题,在我国,科学分类研究的理论依据,除了依据恩格斯的思想外,主要根据是毛泽东同志的科学分类思想。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提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这两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目前,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科学分类方面的研究日趋活跃,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进行分类。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钱学森的分类思想。他从种学技术的整个体系出发,将科学划分为哲学、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六个部类。同时认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将来可能会升为技术科学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人从科学的体系结构出发,认为科学分为:分支科学、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和横向科学四大类。还有人从认识论角度,将科学分为:边界学科,中介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和横断学科等。
科学分类是一复杂的问题。随着人们思想发展的过程和对事物的不断认识,出现多思想多观点的同时存在着斗争是正常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由此来看,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学科属性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就目前来看,我国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图书馆学应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一种认为应属于综合学科。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图书馆学具有多种属性,但就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也只能归入社会科学。然而,社会在发展,作为发展中的图书馆学,其学科属性也必然不断发展,未来图书馆学可能会发展为综合科学。所以,对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这个问题上,可以说:现阶段图书馆学应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未来图书馆学能会发展为综合性科学。
1、现阶段图书馆学应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划分一门学科属性的主要依据,是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属性,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为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而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是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图书馆学是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并非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产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另外从图书馆运动的形式来看,它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上来看,应用最多的方法还是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我们说现阶段的图书馆学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2、未来图书馆学可能会发展为综合性科学
判定图书馆学的属性,主要是看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从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图书馆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初期,其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又偏重于技术方法。因而当时其学科属性当属于应用科学。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者越来越多地研究起有关图书馆事业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关注起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内容也由技术方法上升为理论,使学科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地进入了社会科学之门类。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信息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信息传递。作为主要信息源的图书馆,其研究对象,必将涉及到文献,文献信息及文献传递的研究。同时也更多地涉及到知识的产生,存贮,利用和交流等诸方面的问题。从而,其研究也将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因此,其学科属性也会朝着综合性科学的方向发展。
从西方科学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的模式是:前科学→常态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前科学阶段,科学家对其学科的基本理论众说纷坛,完全不一致。经过一定时期的争论,使学科逐渐形成模式,即形成常态科学。然而,发展到今天的图书馆学,目前仍处在争论阶段。因此,我们说它现在还处于前科学阶段,尚未进入常态科学。所以,我们只能说未来图书馆学的属性可能会发展为综合性科学。
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来看,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因此,在信息时代里,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内容及形态等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图书馆学的性质、任务、内容等也会随之而变。
综上所述,图书馆学既然属前科学阶段,那么,社会上就必然存在着各种观点,存在着各种分歧。所以,对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的观点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成为定论。
三、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社会必然向图书馆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促使图书馆学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学科,形成一个图书馆学体系。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大体可分四种类型:
1、普通图书馆学
普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图书馆工作原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图书馆学。普通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事业研究、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方法论、图书馆未来学等。
2、应用图书馆学
应用图书馆学是研究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原理及方法应用于图书馆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个J学科,随着图书馆学自身的不断发展的需求,在研究上必然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主要内容有: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教育学、图书馆读者心理学、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保护学。
3、专门图书馆学
专门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各种类型,特点及类型划分标准的图书馆学。各种类型图书馆的产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于专门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研究图书馆类型划分的具体标准;各类型图书馆的性质、特点、职能、任务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发展趋势等。
4、比较图书馆学
比较图书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及其发展的图书馆学。比较图书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内容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世界各国、各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类型大体分三类:
①地域研究:这种研究是将某一特定地区或同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有关的决定性背景因素联系起来,进行描述性综述和批评性的分析。
②跨国研究:把两个国家或者更多个国家的图书馆工作中有共性的技术问题,从多国度或多文化角度去分析、研究。
③.实例研究:这种研究深入地分析某一种关键因素。如:某一特定国家的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网络等等。
第四节 图书馆性质与职能及划分
一、性质
图书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千年,其功能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图书馆发展的同时,它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图书馆与社会”已经成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其自身的发展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图书馆学诞生后,人们开始研究图书馆的性质是什么。图书馆的性质包括:社会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服务性。
1、社会性
①图书馆产生与发展具有社会性。首先,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所谓社会,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整体,即社会形态。社会的另一含义则是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类群体。那么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人创造的社会机构,附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藏书被人类所共同享用。因此,社会发展的形态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形态。如:我国封建社会的图书馆是以保存为主的藏书楼、阁。半封建社会出现了各类型图书馆并开始面向社会开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图书馆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藏书丰富,规模宏大的图书馆体系。
②图书馆的藏书和利用具有社会性。图书馆的藏书是综合性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人们通过图书馆将这些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继承下去。同时又从中吸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借鉴科技成果。所以藏书又成为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图书馆的藏书,其目的是为了利用,读者对藏书的利用率,是当今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高低的标准。图书馆的藏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实际上,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实现精神价值向物质价值的转换。也就是说,图书馆将保藏的作为精神价值的藏书,通过种种手段,使读者广泛地利用,从而变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价值。由此可见,图书馆的社会性就在于它既直接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服务,又间接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服务。
2、科学性
①图书馆业务工作具有科学性
图书馆是搜集、保存加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机构,这些职能本身就是图书馆科学性的体现。譬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购置书刊资料和搜集地方文献;如何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组织保管;如何组织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等等,都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对图书馆的藏书、读者以及各项业务工作的技术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给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另外,从宏观上来看,图书馆内部机构,科学设置,经费和干部的科学安排,各项目标,制度的科学制定等等,无一不带有科学性。
科学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任何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某项科研工作时,对科研课题首先要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了解其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此作为定题依据和参考。调研工作是建立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之上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靠自己的力量去查找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因此,只能借助于图书馆或情报部门来进行文献检索,以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文献资料。所以,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工作是科学劳动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劳动的前期劳动。
②图书馆干部具有科学性
图书馆的干部属于科学技术人员范畴,图书馆的科学性,导致了图书馆干部必须是科学技术人员。从图书馆的工作来看,参考咨询、文献查阅及具体的文献检索等,都是科学性较强的工作,相应地要求从事这些工作的干部,必须具有一定地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在许多国家里,图书馆都有一批相当可观的图书馆学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另外,图书馆干部中的许多专家,他们经常对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档案学等进行研究和探讨。他们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又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图书馆的工作,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研究其他学科在图书馆的应用。如: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美学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图书馆学的内容。
3、教育性
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它作为一个社会教育的阵地,有着明显的教育性。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早在1876年就提出: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教师。1918年李大钊同志指出,现在的图书馆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机关。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以上足以说明,图书馆的教育性已被世人所公认。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与学校的教育不同。首先,教育的方式不同。学校教育是学校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图书馆的教育是图书馆对读者的间接地潜移默化地教育,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老师教,学生必须要学。而图书馆却是通过图书文献的流通作用,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教育。其次,教育的对象不同。学校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学生,而图书馆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它不管男女老少,不分老弱病残,不论职位高低。它可以是干部,工人,也可以是老师、学生,因此,图书馆的教育对象是所有具备利用图书馆能力条件的人。再者,教育的形式不同。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堂授课。而图书馆的教育形式是灵活的,多种多样的。它可以通过书刊的推荐宣传、流通阅览、辅导阅读等形式,使读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书评会、故事会、读书座谈会等活动,启发读者的学习兴趣,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图书馆所具有的教育性,有着自己的教育特点。其特点就是:图书馆利用特有的工作条件和设备,采用特殊的工作手段,通过传递文献资料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实现向读者进行教育的目的。
4、服务性
①图书馆业务工作具有服务性
图书馆一切业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收藏的文献信息提供给社会读者利用,这种提供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读者至上”的原则体现在图书馆的一切业务工作之中。文献的搜集整理、加工、保藏工作是一种间接服务,是直接服务的前奏曲。而流通借阅,参考咨询,阅读辅导等工作测是直接服务于读者。
图书馆工作具有服务性,但它与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大不相同。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基本上是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与读者不存在买卖关系,这是与其他服务业的根本区别。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图书馆工作带有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图书馆业务知识水平。这是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员人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一切为读者服务。从图书馆的服务性这个角度来看,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
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服务性
图书馆的建设,无论是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还是藏书建设。都有一定的服务性,馆舍的设施、条件,是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就不能提供给读者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围绕如何适应读者的要求去规划、去设计、去完善。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光有好的设施,没有藏书,也不能服务于读者。藏书建设也叫文献资源建设。它是根据其任务和读者需要,系统地选择、收集、加工、组织、管理和协调藏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融对信息量的需求。因此,在藏书建设上首先要从服务性出发,来制定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补充计划。
二、职能
任何事物或机构,都有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如古代的藏书楼,其职能主要是保藏。而现代图书馆的职能,有了明显的变化。其职能主要有四:一是保藏文化遗产的职能;二是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三是传递信息情报的职能;四是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
1、保藏文化遗产的职能
保存和收藏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众所周知,图书馆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人类知识的殿堂,从图书馆的诞生到今天,无时无刻不在担负着保藏人类文化遗产的任务。正是因为图书馆对人类长期生产实践中所记载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经验的图书文献进行收藏和保存,才使人们对几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了解,才使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成为可能。
图书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汇集了古今人类智慧的结晶,使自身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当然,在广泛汇集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使之妥善、永久地保存,千方百计地延长图书文献载体的寿命。所以,收藏和保存理所当然地成为图书馆的首要职能,由此看来,图书馆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藏职能,是独有的,是任何社会机构所不能代替的。为了这一职能的加强和发展,各国加大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立法,为系统地收藏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
图书馆保藏人类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在于利用。随着图书馆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发展,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发挥的越来越充分。特别是当今社会,图书馆被誉为“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图书馆面向社会,凡有利用图书馆馆藏书籍能力的人,都可以到图书馆来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相对学校而言,图书馆教育面广,形式自由,信息情报丰富。是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职能,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图书馆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和推荐一切知识和信息,其教育的形式是读者自己教育自己,图书馆以降低拒借率为己任,尽可能地收藏知识信息,来提高读者的到馆率。经常向读者宣传利用图书馆的有关知识,让读者认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工具,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让他们更好地以书为师,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其次,表现在内容上,图书馆的教育内容是广泛的,从馆藏文献的内容看,它包罗政治、经济、科技等所有社会文献,最大限度地适应读者对文献的需求。同时,图书馆还可以系统搜集各学科图书文献,帮助读者更新知识、增加知识的积累。
3、传递信息情报的职能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之中,不断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图书馆传递信息情报这一职能,使潜在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最丰富的储备场所,文献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情报,被人们称为“第二资源”、“无形的财富”。因此,国外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了保持各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不仅增加科研经费,而且还用最新的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来装备图书馆,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传递信息情报的职能,使情报信息更快更好地为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图书馆传递情报信息的形式主要有主动传递和被动传递两种。主动传递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求,主动地进行信息情报的服务,提供读者未知的情报资料。如宣传到馆新书,编写新书通报,推荐新书目录等。主动传递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文献信息内容,及时准确地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被动传递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已知的文献资料。被动传递的主要工具是图书馆读者目录。读者通过查阅目录,获取馆藏文献信息后,通过借阅实现情报信息的被动传递。当前,被动传递这种形式作为主要形式存在于多数图书馆之中,因此,图书馆传递情报信息,主要是通过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部门来体现的。所以,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传递情报信息质量。
4、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
馆藏的文献信息,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物化形式。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创造,都是建立在吸取前人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再发明,再创造的,然而,图书书馆长期积累和保存的这些科学经验,由于种种原因,绝不会在同一时间将所有的全部被加以利用。甚至有些长期闲置在书架或书库里,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图书馆保藏的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如同埋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只有被人们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对于开发馆藏文献信息,图书馆馆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当好文献信息的开发者。为此要努力提高文化和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每一个读者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另外,图书馆还应该定期有效地组织读者教育活动、宣传活动、跟踪调查活动、书展书评活动等等,使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为书找人”是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划分
1、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意义
研究图书馆的类型,其目的在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其具体任务和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对书刊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传递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研究图书馆的类型,它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掌握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不同特点,以便从读者的需要出发,科学地组织藏书、目录。制定合理的、具体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在社会上的作用。并且在对各类型图书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规律,成为指导发展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理论依据。其次,有利于从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促进图书馆事业均衡协调地发展,加快图书馆网的建设。
2、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
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在我国,通常采用三条标准:
⑴图书馆的领导系统划分。其类型有:①国家图书馆,它是由国家直接领导,担负国家总书库的职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②文化系统公共图书馆,它包括文化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以及地(市)县(区)文化局领导下的图书馆及文化馆图书室等。③教育系统图书馆,它包括教育部和教育厅(局)以及中央各部委领导下的大中专学校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室)。④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它包括科学院及分院图书馆和各类研究所图书馆(室)等。⑤工会系统图书馆,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级工会所领导的工人文化宫以及各厂矿企业工会组织领导下的图书馆(室)等。⑥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包括各级共青团组织所领导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室)。⑦军事系统图书馆,包括军事机关及连队基层图书馆(室)。⑧政府系统图书馆,它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图书馆(室)。
⑵按读者对象划分,其类型有:①少年儿童图书馆。②成人图书馆。③盲人图书馆。④少数民族图书馆。
⑶按藏书范围划分,其类型有:①综合性图书馆,它包括公共图书馆、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科学院及其分院的图书馆以及工会图书馆等。②专业性图书馆,包括专业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图书馆。
以上这三个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标准,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类型进行划分。目前,我国图书馆类型的分类主要是依据三条标准综合分类。其类型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

第五节 图书馆管理的原理和内容
一、何谓图书馆管理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决策与计划、制度与法规、组织与人事、控制与协调等行为来运用人、财、物等要素,一起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图书馆管理通常包括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
管理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管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得到大规模地整理、总结、发展与应用,人们普遍将管理视为与科学技术并重,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之一。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出物质产品,但有效的管理却能使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内部的能耗与无序状态而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而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研究的是社会系统的管理活动与普遍规律,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因而图书馆管理必定会借鉴、引进一般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图书馆管理是指图书馆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需求,通过决策与计划、制度与法规、组织与人事、控制与协调等行为使图书馆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的配备投入达到尽可能的优化,降低能耗,使图书馆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产出,以实现图书馆目标。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它对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所起的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生产的中继站、加油库,介人人类社会生活的层面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图书馆管理要注重引进分析、吸收消化、合理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办馆效益,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人员的行为一道完成图书馆目标的活动。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图书馆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管理者与上级主管及下属的关系,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图书馆内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各业务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原理
图书馆管理原理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对图书馆具体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系统原理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图书馆便是一个系统。系统原理的特性:
⑴整体性。整体性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系统的功能不等于系统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即“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个“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而更指各部分形成一个系统后,产生了总体的功能即系统功能。要使系统功能达到最大化,必须使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保持一致,当二者发生歧异,前者必须服从后者。
⑵动态性。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运动而存在。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管理者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⑶开放性。任何系统都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维持系统的生存,一个完全与外部环境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系统萎缩,最终导致失败。管理者应当从系统的开放性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环境中扩大本系统吸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⑷适应性。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与系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构成了系统的环境。如果系统与环境能保持最佳状态,就表明该系统为一个有活力的系统。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并影响系统,系统又反过来能动地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图书馆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信息、人力等支持时,必须以最佳的服务回报社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⑸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与子系统是相对而言的,层次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运动是否有效,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每一层次之间都有明晰的界限,职责分明,各层次根据目标,接受上一层次的指令信息去完成工作任务,各层工作都遵循相应的程序,不要越层。图书馆管理中就是要实行层级管理。
2、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然而,任何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有其阶级和时代背景,人本原理也不例外。从人本原理的角度看,员工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员工的参与是图书馆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美的发展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实施人本原理要注意:
⑴管理者要端正思想认识。人本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员工不仅是管理客体,而对下属和物而言更是管理主体,也就是说,管理者这一概念是相对而言的,在人的因素中,没有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做好整个管理工作,要管好资源、服务、业务、环境、行政、技术,必须抓住做好人的工作不放,正是由于图书馆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使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包括员工本身得到最合理的使用,才使图书馆日常业务与服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因此要通过职代会、工会、考评小组等多种形式吸引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⑵必须正确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决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广大员工,人的因素是一切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重视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图书馆各级管理者,必须反对和防止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人的认识和做法,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图书馆管理者不能满足于员工多数是好的这一状况,而对个别不能自觉积极工作的员工置之不理。在一个集体中存在所谓“木桶效应”,即木桶盛水多少并非构成木桶各边高度的平均值,而取决于最短边的高度。“短边”往往本人难以做出成绩,而且对他人、对团体会产生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者运用有效方法,做好“短边”的转化工作或优化组合,提高队伍的整体功能。
⑷应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智力开发。人是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要素,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形成,是管理者应重视的头等重要的,把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摆在重要位置,要有系统的、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3、责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之相应的责任。
⑴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任务,这就是职责。所以,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任务,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它是以制度化规范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体现工作数量、质量、效率、效益。为此,职责界限要清楚,责任要具体,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⑵岗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授权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式,有责无权、责权不符都不可能实施有效管理,为此对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权限要进行授权管理,由各级管理者独立决策。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的能力不仅表现在要有较好的业务专业能力,也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责、权、利的结合。
⑶奖惩要公正、及时。对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给予公正而及时的奖惩,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成效。对每个人进行公正的奖惩,要求以细致准确的考核为前提。有成绩有贡献的人员,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同时及时而公正的惩罚也不可或缺,通过惩罚少数人的不良行为,可以教育多数人。奖惩工作要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奖惩过程中的随机性、偶然性。
4、效益原理
图书馆管理目的就是获取最佳的办馆效益,可以说办馆效益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生存状态,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图书馆效益要以服务读者为出发点,提高社会效益。为了衡量管理效益,必然涉及到效益的评价。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对效益的评价尽可能公正和客观,因为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组织对效益的追求和获得,结果越是公正和客观,组织对效益追求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也越大,客观上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多。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综合评价管理效益,首先必须从管理者的劳动效益及所创造的价值来考虑。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图书馆领导的战略认识尤为重要,实际上,管理效益总是与管理者的战略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图书馆管理效益必须将办馆效益,尤其是长期稳定的高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全局效益比局部效益更为重要,如果全局效益很差,局部效益也很难持久,局部效益是全局效益的基础,没有局部效益的提高,全局效益的提高也难以实现。
5、图书馆管理的一般原则
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中提出了一般管理原则。他认为,管理原则是灵活的,不是绝对的,而且无论条件如何变化和特殊,它们都是适用的。根据他的经验列出的14条原则,其原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管理:
⑴注重劳动分工。为有效使用图书馆员工,必须进行专业分工及岗位培养。由于图书馆业务工作在不同部门有不同倾向性,深度要求都不一样,适度分工与培养,亦即所谓“用其所长”,有利于提高效率。
⑵注重责权相称。职权和责任是有联系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由前者产生的。职权是职务上的——来自管理者的职位和个人的——智力、经验、道德品质、过去的贡献等等因素的结合。有责任必须有权力,有权力必然产生责任,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中便是普遍使用的岗位责任。
⑶恪守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各方达成的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尽力和重视外部声誉。要维护纪律就必须做到:对协议、协定、责任进行详细说明,使其明确而公正;各级
管理者都称职;在纪律遭到破坏时,要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但制裁要公正。
⑷不能政出多头。指每一个员工及管理者同时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如果政出多头,并且彼此之间有歧异,会令员工无所适从,这要求管理者之间,尤其上级之间要达成充分交流与沟通,形成一致而由其中一位发布相应命令。
⑸适当统一集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二位馆领导主持,制定一项具体计划并据此展开,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
⑹协调利益关系。一个图书馆谋求实现的总目标比个人目标更为重要,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当个别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协调二者的关键是管理层要有坚定性,并做出良好表率,协调要尽可能公正并经常进行监督。
⑺保证报酬公正。报酬与支付办法,奖励办法、方式应当是公平的,并保有一定连续性,为管理者、被管理者双方提供最大可能的满足。
⑻根据任务集中。这里指职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需要职权的相对集中,集中的程度应视管理者的个性、道德品质、员工的可靠性、部门的规模、条件等情况而定。
⑼等级系列清晰。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联成的员工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虽然没有必要去故意违反这个系列,但当在严格遵循它反而有害时,应该减少层次。
⑽职责任务明确。它可分解为“物质的”和“社会的”两类秩序,“每一事物(每一个人)各有其位;每一事物(每一个人)各在其位”。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每一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内容,使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称职的员工,每个员工都有适合的岗位。同时还要有条不紊地精心安排物资、设备的合适位置。
⑾公平公正亲切。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当管理人员对其下属仁厚和公正时,下属必将用忠诚、与献身精神去完成任务。
 ⑿员工相对稳定。一个有效运作的图书馆通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人员层,管理层不必要的流动乃是管理不良的原因和结果。
⒀提倡首创精神。首创精神表现在拟订并执行一个计划上。由于它是“一个有才智的人可以体验到的最渴望的满足之一”。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与鼓励员工们的认真思考、总结问题和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动性,同时这种主动性也应受到等级系列纪律的限制。
⒁注重团队精神。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原理,融洽、宽松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实现团队精神要强调集体协作的必要性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三、内容
1、图书馆管理的任务
图书馆管理的任务是使图书馆能够用尽可能小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去实现图书馆的既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化需求、信息需求。图书馆管理员工因为工作分工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级别与地位,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管理对象与管辖范围,担负不同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是一致的,都必须为图书馆的所有员工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
2、图书馆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扮演了不同角色。图书馆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管理好图书馆,求得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做到:明确本馆的目的、性质、任务,应该有什么目标,以及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目标;求得本馆的最大效益,包括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益与服务效益,也就是求得最佳办馆效益;积极为社会服务,吸引、培养、开发读者,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智力资源。
第二,管理好中层干部。图书馆中层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也是实施管理的重要一环,要培育他们服从指挥、理性思维、独立完成任务的思维和技能。
第三,管理好每个员工及每项具体工作。在此必须明确认识到两个前提: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变动的,既包含有相对简单单一的体力劳动,又有知识信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在图书馆管理中,要尽可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3、图书馆管理的要素
图书馆管理要素是指构成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主要包括:
⑴观念。管理观念是指图书馆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可称作图书馆管理哲学,是对图书馆管理的总看法。它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a、价值观念。即关于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如办馆效益、社会责任、社会服务等。
b、经营观念。即关于图书馆如何发展的看法,如发展战略、用人策略等。
c、人性观念。即关于图书馆内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对个人的基本认识。
d、资源观念。即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开发在图书馆服务中所占地位的认识。
f、服务观念。即关于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开展的目的和评判标准的认识。
⑵目标。目标主要是指组织目标和管理目标。二者既统一又有区别,组织目标是指一个图书馆要实现或完成的最终任务,是图书馆中每个员工的努力方向。管理目标则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努力方向,是管理活动要达成的效果。管理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观念与环境、管理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目标的形成,管理活动以目标为终点,目标是管理的基本因素,是决定任何行动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各种行动是否合理的标志和尺度。
⑶机构。图书馆部门设置除根据业务开展的内容需要外,同时还受到员工情况、馆舍条件、资源状况、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同图书馆因为规模等因素而在机构设置上呈现出相对差异,与之相适应便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对机构的分析与理解是准确管理的基础,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不同图书馆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从机构设置的差异体现出来。一方面观念、条件、目标决定了机构的设置,另一方面机构的设置又决定了员工、技术设备、信息资源等一系列管理资源要素的构成特点。
⑷员工。员工指图书馆所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员工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员工就不存在管理。员工是对管理活动影响最大的可变因素,对各种管理要素具有能动作用。图书馆在员工管理中应尽可能做到“人有其才,人尽其才”,有计划地配备、培训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图书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⑸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非书资料及网上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直接导因和物质基础,是体现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学情
报、开展社会教育四项基本职能的先决条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要使文献信息得到最大的序化和优化,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⑹资金。资金是图书馆财产和物资的货币表现,是管理运转的润滑剂。如果缺乏资金,管理机器便难以运转。资金包含了预算控制、成本分析、财产管理等,资金是进行管理的条件,也是取得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强“节约型图书馆”建设,开源节流、降低消耗,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⑺设施设备。设施设备是图书馆服务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物质要素的缺乏将无从发挥作用,使图书馆的运作将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比如没有足够的馆舍空间,图书馆阵地服务的方式、规模等都会大受限制,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普遍应用,降低了采编、流通、业务管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共享工程的普及,加大了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速度。因此,设备设施与技术是管理的重要资源。
⑻时间。现代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时效性越来越突出,时间反映出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与速度,同样的管理结果或问题处理,在不同时间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图书馆开放时间应充分考虑到所服务群体的生活习惯、工作特点,以及不同对象在需求上的时间分布及变化周期,合理地安排不同部室的开放时间,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提高工作人员单位时间内的服务效率。
⑼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是指能够反映管理内容的、可以传递和加工处理的各种文字、数据和信号。信息是管理的载体,是管理上一项极重要的资源,是任何管理组织所不可缺少的沟通媒介。管理信息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的依据,是图书馆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环节能互相沟通,形成有机网络的纽带。
⑽环境。环境是管理上的空间要素,是指图书馆的内外环境,内部既要有读者阅读空间上的安静、清洁、整饬、优美的自然环境,又要有和谐、融洽、亲密、平易的人文环境。适应图书馆工作员工和读者脑力劳动的需要。外部环境要使图书馆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如物资、资金、信息、人才等。
第二章 业务篇

第三章   改革与创新篇
第一节  图书馆改革
中国古代图书馆从夏商开始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直以藏书楼形式存在,在保存大量文化典籍、延续和发展人类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和现代是我国图书馆真正兴起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新中国的建立使图书馆事业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从功能上实现了“收藏为主”向“藏用并蓄,以用为主”的过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价值、信息需求的变化,现代图书馆除了坚持“纸质”图书外,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这如同古代图书馆演变成近、现代图书馆所发生的过渡一样,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也就是现代图书馆从“藏用并蓄”的功能向“信息传递”的功能过渡。公共图书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作为正规教育的延续、补充和完善,江泽民同志高度赞誉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图书馆具有的收藏与利用图书为读者服务的性质及服务读者的任务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改变服务理念和方式,让广大群众走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成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
一、对图书馆界改革的思考
图书馆的改革——失缺社会教育职能。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的首要地位,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图书馆的其经费来源将永远是国家拨款。图书馆不是商业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始终放在第一位,创收和经营只是辅助性的措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图书馆改革采取的“多业并举”、“一馆两业、以文补文”以及兴办经济实体、贸易公司等做法在当时不失为大胆之举,也解决了图书馆经费奇缺的当务之急。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及时调控,有的图书馆出现了许多消极现象,如置读者要求于不顾,“一切向钱看”,弃“图”经商。对于这样的“改革”,必然造成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衰退,从而失去其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政府的“有作为”行为,致使“图书馆会搞创收,公共财政可以减少对图书馆的投入”行政行为的发生。
图书馆的改革——缺乏公共财政保障。作为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强调的是社会效益。图书馆改革一定不要忽视馆藏、设备、人力等优势,脱离实际的改革只能称之为“瞎指挥”,图书馆改革要体现出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如文献信息为社会服务,为经济中心服务的任务,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信息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公共财政作为保障。
图书馆的改革——缺乏立法保障。图书馆的生存要靠法律保护,图书馆法是确保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依据。一部完善的图书馆法,要明文规定图书馆的宗旨、任务、性质、职能、经费、藏书综合标准、图书馆分布等,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才能得到保护,各种有损图书馆发展的不正当活动才能得到有效制止。图书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改革应遵循“自上而下”的程序,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只能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图书馆改革的思路
公共图书馆改革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改革才能增进公共图书馆的活力。公共图书馆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必须坚持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改革实践。公共图书馆的改革,应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确定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广泛深入地探索和研讨改革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成熟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指导改革的新理论。公共图书馆改革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坚持公益服务方向,增强社会教育职能,提升公益服务水准,以改善服务为最终目标”。公共图书馆的改革只有彰显其公益性,才能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准,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坚持办馆方向的始终追求。
2、必须以“外动力”促进内部改革。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使命的公共图书馆还无足够的胆识和文化经营手段将有偿服务推向市场进行竞争。图书馆不是商业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始终要放在办馆的第一位,为此,其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将永远是国家财政拨款,而图书馆的“经营性创收”只是辅助性措施。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为此,必须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工作实践中,连员工的工资都难以逐月兑现的图书馆,年度购书经费都难以得到保障的图书馆,妄谈“图书馆改革”,在所谓“探索”着“以文补文”改革的“思路”,放弃公共图书馆社会公益性、淡化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准、淡漠以改善服务为最终目标,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是对公共图书馆改革的曲解。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和中央财政对图书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保障了公共图书馆的物质所需,为公共图书馆总体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加经费、建造馆舍、添置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增加人员,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改革的外部表现,外部改革是图书馆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外部条件。
3、必须深化图书馆内涵改革。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从内涵改革做起,强化内部改革、优化软件更为关键和重要,内部改革是内因、是动力、是根本,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使图书馆有高水平的突破性发展,改革就不能只停留在外部改观的层次上,必须走内涵改革的道路。内涵改革是较之外部改革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它以增强内力、发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办馆水平和效益为出发点。掌握正确的改革理论并用以指导改革实践,通过更新观念,改革内部结构和管理体制,加强自身基础建设。内涵改革是公共图书馆深化改革的重点。在推进图书馆改革中,要从内部机制改革作为契入点,激活馆员的活力和动力 ,把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作为最根本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在图书馆内部稳步推行管理体制、用人、分配内部三项基础性制度改革。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馆领导聘任制,公开竞聘,经文化局考核聘任;实行馆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馆长责任制。馆长对图书馆的业务与行政工作实行总负责,副职承担分工范围内的工作责任。中层干部实行年度考核聘任制,通过竞争上岗,组织考核,由馆长聘任。管理层级上实行两级管理,馆长对部门实行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考核,部主任可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对部门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和奖罚。  
二是在用人机制上,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及岗位管理的用人机制。依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原则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行政工勤岗位。在定岗、定员、定责基础上对部门和个人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两级聘用,统一签约,合同管理,(即馆长聘部主任、部主任聘员工,统一签订聘用合同),对未聘用者实行待岗、试岗、转岗、复岗或辞退。职称评聘实行个人申报、评价 、考试、单位聘用的评聘分开制度,由馆务委员会根据岗位设置、聘用指标、资格条件和本人业绩,综合考核确定聘用人员,可以低职高聘,高职低聘。  
  三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效率优先、以岗定酬、兼顾公平为原则。根据岗位职责和业绩,按岗位定酬,实行不同岗位津贴。实行档级岗位工资,工资结构由岗位工资、岗位津贴、年度目标考核奖三部分组成。年度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按优、良、合格三级级差,发放年度目标考核奖金。考核不合格者,不享受年度目标考核奖,并作待岗处置。岗位聘任为一年一聘,岗位聘用期满并考核合格者可继续聘任。因工作需要等原因引起岗位变换,岗位工资、岗位津贴均相应变动。  
四是拓展“以文补文”思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在当前,如图书馆的房产等国有固定资产,均由政府有关部门实行统一代管,统一对外实行经营,图书馆“以文补文”的自主经营方式受到了控制。再如,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读者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旺盛的现状,公共图书馆要面向市场,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和经济头脑的复合型图书馆专家。要利用好图书馆馆藏文化和信息优势,保证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居于稳固地位,拓展公共图书馆的“以文补文”政策的思路,在现阶段应向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经营改革方向发展,向挖掘文献情报潜能、开发智力资源方向发展,以此获取经济效益。
第二节   图书馆管理创新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教育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担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职能,是公众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可以说,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公共图书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这个核心,目前公共图书馆那种固定不变的常规型管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只有实行创新,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
1、创新的主体——公共图书馆的领导者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奋发向上的信号。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已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的人力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和可替换性。领导者,即领先、引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的。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其次要讲学习。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 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 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
其三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杜绝“对上负责”和浮夸风,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又快又好”地发展图书馆事业。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在馆内构建活泼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氛围。
2、创新管理——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管理创新不仅是迎接挑战的外在需要,也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的滞后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在作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重要内容,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一切优秀历史文化的荟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持久发展的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是其精华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可见,是否拥有先进文化,决定着国家、民族、政党素质和兴衰。中华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加快了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文字的产生,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晚清,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时也给思想文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尤其是工业化浪潮造成传统道德的失落,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的冲突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对外文化的多元化交流,难免会带来一些文化“糟粕”,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还悬殊很大,“西强我弱”的格局在较长时间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软综合国力”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公开报道,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农产品,也不是工业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美国商务部也透露,仅1996年美国的软件娱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就高达6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其他任何行业。随着因特网网络文化的出现,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将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着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和课题。
公共图书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所在地,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应立足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读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一,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本着“有容乃大”的精神,对其进行继承、借鉴和创新。先进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呢?先进文化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先进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先进文化有着对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鉴别采纳的特点。这种文化的宽容特征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中国唐代的文化、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都具有这种特征,因而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先进文化更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文化除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外也带来国家的强大,所以兼容的文化是强盛的文化。中国唐朝时代具备对域外文化取舍由之的从容,使得长安城成了世界文化中心,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而闭关锁国的腐败的清王朝积弱贫穷,只有落后挨打。二是,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如果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就谈不上发展先进文化,也必然妨碍经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是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灵魂和基础,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全球化会对中国的“弱势文化”不利,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壮大,完全可以在世界文化大竞争中站稳脚跟,竞争可以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繁衍、日新月异。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正是中华文化扭转“逆差”,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中国不但要输入文化而且要输出文化。三是,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牢牢把握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机遇,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就难以体现先进性。
     第二,先进文化必然要和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 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是进步的基础,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先进文化是民主的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保证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是一所不受年龄限制,应对广大群众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是任何学校无法代替的。公共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中引导着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引导广大群众走向健康与安宁。
第三,要有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雄心大志。文化创新,就是创建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新文化,就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尊重历史的选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必须加以支持和引导,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优秀的文化因素很可能会被商业浪潮所吞没。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在文化创新方面:一要成为谋实划、干实事,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同步增长的,从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正确认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创新方面首先要正确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指导思想,确立公共图书馆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地位,要用现代意识的文化理念来经营公共图书馆,营造一种“图书文化无所不在,图书文化无时不有”的良好氛围。没有求真务实的拓展精神和实践,文化创新是难以达到的。二要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做好文化的创新发展。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闽北是闽学的摇篮和发源地。北宋时期,闽北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被称为“延平四贤”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一批儒学名流承前启后,上承河洛之学,在闽北的武夷山、建阳、延平等地穷首皓经,齐声倡儒。尤其是大理学家朱熹,对闽学的形成业绩更为卓著。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集道、释、儒之大成,创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闽北因此有“海滨邹鲁”、“道南理窟”之称。对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加以爱护和弘扬,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坚持继承、创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出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南平市集中力量,把闽北有史以来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了集中整理,编制了《南平市古籍文献联合目录》和《南平市现代文献联合目录》,防止了优秀文化遗产的流失,丰富了馆藏资料,极大方便了读者查找地方文献资料。2005年以来,南平市图书馆把握正确文化的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好文化创新。坚持以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广大群众的服务领域,给予正在满怀信心地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奋斗的人民群众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以引导,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广大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道德品德境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些正是公共图书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举措。

第四节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新理念。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图书事业的综合发展方式和具体活动方式。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指图书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策略。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支柱。从伦理上讲,人生来就有平等的权利,他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也是平等享有的。就图书馆事业而言,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文化需求文化与消费的同时,也要为未来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负起历史的责任。在国家各类文化事业中,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各界、各个阶层、不同职业人群敞开的“终身学校”,要始终把平等服务读者始终作为图书馆事业的宗旨,公平地向读者提供接受知识的机遇。
    2、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经济学上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自然学科认为,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环境就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借鉴经济学发展的策略不断创新图书馆发展思路,调整办馆的思维,满足人们对优秀文化日益增长的要求。要解决图书文化事业投入不合理的问题,坚持社会公正原则,财政经费公正投入。增强图书馆事业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思维,改变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事业中的“弱势地位”。
    3、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策略。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这是党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中要起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地、培育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和抵御敌对势力“文化侵略”的作用。
    4、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策略。读者对图书文化资源的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阶段,旧的需求系统将不断地被新的需求系统所代替。为此,一是重视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增加财政投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5、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策略。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它担负着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如果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那么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则是舒缓各种矛盾情绪的减压阀。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设施,它的各项免费服务,实质上是以整个社会的名义体现同情、善意和关怀。公共图书馆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积聚点”,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应重视做好的工作
第一,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法治机制。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愿望空前高涨。公共图书馆作为人民“终身学校”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所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精神,加快图书馆立法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事关公共图书馆发展大局的大事。图书馆法是国家为协调社会需求与图书馆的关系,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定和认可的、调整国家在发展图书馆事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图书馆法作法律保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法律手段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它规定国家、社会对图书馆发展的责任,确保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为此,应尽快将《图书馆法》列入国家立法的议程,用法律规范确立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基本原则;图书馆的性质、地位、社会职能;图书馆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图书馆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布局;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标准;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图书馆经费来源;图书馆协作;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法律责任;等等。只有立法才能确定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并赋予图书馆以实现这些功能的条件。
第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财政保障机制。在图书馆经费的来源和使用上,一般是根据国民总收入,确定图书馆一定的投资比例,或者根据人口数量确定图书馆事业的总投资。图书馆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它的总量直接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投入。图书馆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在国际上也有成功的做法,如美国各州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经费来源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是根据财产征收图书馆事业特别税;二是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拨出一笔专款作为图书馆的资金。此外,美国的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国会制定的图书馆法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日本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在其预算范围内拨专款支持地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还规定,公共图书馆在设置规模和经营等方面必须达到最低标准时,才能接受由国家支付的经费。它将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与产出、使用与效益紧密挂钩,更加注重使用经济手段促使图书馆提高其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许多国家的图书馆经费除国家投入外,其来源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和团体捐款、社会基金等。如丹麦设有“共同目的基金”,用于公共馆和高校馆的技术工作、合作事宜及各项研究等。图书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文化事业单位”,其经费理应由国家实行统一支付。就经费而言,总的原则应该是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各级政府或设置的图书馆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的经费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采取的办法:一是图书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基本保证。预算项目具有法律权威性,克服年度地方财政预算中图书馆经费笼统列入“文化事业开支”的现象,实行在“文化事业开支”预算栏目中单列“图书馆事业财政”栏目,确保图书馆经费的法律严肃性,从法律角度保证经费来源。二是除正常预算调拨外,对新增经费也应作出具体规定,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随文献信息资源价格上涨而及时增加或者追加。三是国家设立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专项基金以国家拨款为主。参照目前国家已经设立的“出版发展专项基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等做法,设立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此举是国家对发展图书馆事业支持的体现,对地方各级政府也起一种示范的引导作用,同时又使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了一种有效调控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济手段,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必须以立法形式给予确立。四是广泛吸收非政府图书经费投入,开拓图书馆经费来源的渠道,对热心图书公益事业投资者,应授予政府荣誉奖。
第三,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机制。对图书馆事业的宏观管理,在现在的体制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图书馆事业宏观管理“需要一个统率全国的图书馆事业的权威宏观管理决策机构。”这个机构是以“中国图书馆学会” 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权威的宏观管理决策机构,”“解决国内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松散低效的局面。”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就目前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这种设想难以实现,因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会涉及经费投入无可逾越的问题。实用的做法应当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列入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盘子”,上级政府给予确认,国家图书机构给予宏观指导,确立宏观指导必须是具有权威性的。
第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保障、共享机制。如何在当前浩繁的信息时代中,实现信息资源保障和信息资源共享,一是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保障体系,依靠强力的行政权力保障收集信息资源。没有强大的行政权力给予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将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图书馆采集的信息资源也可直接服务于当地政府的经济建设服务,当地政府也是信息资源的收益者。二是实行信息共享工程,建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制和共享机制。各级各类图书馆加强协作和协调,加快网络条件下文献信息的收集,以共建共享为导向把单个馆藏信息纳入到地区、省际、全国网络信息资源中,进而加快联合开发全国信息资源,建立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第五,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机制。图书馆人才问题已是一个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关系进人”的潜规则造成有的难以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充斥着图书馆队伍,形成了“无人才做事”、“有人做不了事”的尴尬局面。为此,应当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一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定》,加强图书馆人才“入口”的监督制度,强化对图书馆进人的监督,对不符合进人条件的在人员编制、工资等给制约。把实干型的、高层次的、复合型、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引进到图书馆中来。二是坚持以“能力为主”的原则,要实行定岗、选岗以及聘岗,打破现成的“不思上进”、“在岗不干事”的大锅饭的形状,实行内部用人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图书馆人员有“危机感”进而促进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提高。三是在岗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以信息技术为重点,重视外语、读者心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更新馆员的知识。

第五节   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义所在,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夯实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党和人民追求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基础,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更需要通过民主法治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意义
1、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历史渊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到一个黄金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在这个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的环境中,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下岗就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增多,重大、疑难、新型犯罪不断出现,在市场经济建设、企业改制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和不稳定的因素。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党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和谐社会重在“和”字。据考证,“和”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其中《广韵》的注解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虽然对抗、斗争乃至发动战争也是一种矛盾处理的方法,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和为贵”、“求同存异”。历朝历代的“盛世”是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包括“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集权式和谐社会),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追求的则是平均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当今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基本诉求。和谐社会,一般说来,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它提倡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自我克制、自我超越的生活方式,包含着尊重自然的基本诉求;它提倡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自觉调控,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它要求在综合考量代表平均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代表社会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代表经济社会协调持续的人文发展指数、代表城乡差异程度的二元结构指数、代表资源能源利用水平的集约化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它提倡通过发展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3、从各不同学科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的。构建和谐社会,从政治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保护人民基本人权,保障社会多元化、防止社会分裂化;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从公共图书馆角度看,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构建社会大和谐,通过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二、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支撑,图书馆是人们吸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读者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并深受其高尚情操的熏陶。这是任何老师的说教所不可替代的。具体地说,图书馆通过书刊流通、图书宣传、阅读辅导等形式,向读者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推荐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学名著,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读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读者的思想修养。那末,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有哪些功能呢?
1、保存中国优秀文化的功能。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才能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自宋代以来,程颢、程颐二兄弟创立以理为本的思想体系,理学作为一种文化成果,对中国文化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理学在北方产生,却在南方的传播,南方的传播地是在闽北,当时从学于“二程”的闽北人杨时、游酢等人是传播理学的代表人物。南宋时代,朱熹对理学展开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由于朱熹的门徒骨干闽北居多,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闽学”。“闽学”作为南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其意识形态占当时社会的统治地位,影响深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应从“理学”中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于指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大有益处的。
2、开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在迈向工业化进程的我国,要求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及其其他劳动者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社会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的功能。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职能。
5、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担负着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提高人的素质,图书馆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服务的。
    三、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这是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图书馆员是广义的老师。”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无论从物质条件或文化氛围来看它都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地。十六大报告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标志着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十六大报告还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凝聚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大国的强劲纽带,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历经磨难,百折不挠,不仅没有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沉沦,而且以东方巨人的身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靠的就是这个伟大民族精神力量。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课题中,公共图书馆要发挥“终身学校”的作用,当好“导向”作用,选择吸收西方优秀的精华,例如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开放意识、进取精神等。
2、抵御“文化侵略”的阵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了,国家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但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是一柄“双刃剑”,它的挑战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文化的,最主要的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体系受到根本性的挑战,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侵略”的危险。所以,抵御“文化侵略”,构建“文化安全”是每一个图书馆人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文化安全”这个概念,在文化学术界比较统一的定义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略、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的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文化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地位是独特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不可替代的。不仅如此,文化安全还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强大的发展经济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精神动力,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深厚的道德基础。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凡是破坏主权国家安全的侵略者,总是在进行军事侵略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进行有预谋的文化侵略,从根本上摧毁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如6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以及台湾省,强迫占领区的民众接受“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侵略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文化上巩固侵略战争的“成果”,彻底斩断被统治人民与自己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改变他们的文化身份,模糊他们的文化认同,从而使其从根本上失去反抗的意识和斗志。在现代,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掩饰和实现其隐蔽的政治目的,充分利用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体,垄断国家重大实践的报道和解释权,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和捏造事实。从以下一组数字看我国的文化安全是令人担忧的,据统计,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仅2004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仅为30亿美元,而进口文化产品多达300多亿美元,不可否认,在进口的文化产品中有优秀的、精华的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软综合国力”的悬殊关系,引起的是人们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以软综合国力为主要标志的文化,我们已经处于劣势,咄咄逼人的文化侵略已经是个现实。西方国家还利用国家互联网,控制互联网80%以上的信息源,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凝聚在所有的商品上,使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媒体的煽动下盲目羡慕和追求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轻视和鄙视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在当前文化战线“敌强我弱”的现状下,抵御文化侵略的最好办法是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心中,使他们熟悉、理解、欣赏、尊重、信仰本民族文化,随时随地地实践本民族文化。这一点,犹太民族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不管是历史中漫长的颠沛流离,还是即将处于亡国的边缘,他们总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情有独钟,构筑起抵御文化侵略的牢固防线。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教育,要么偏重于为政治服务,要么偏重于为经济服务,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惨淡境遇和未来方向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今天的学生纵然大学毕业,没有读过《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大有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发展的当今世界,如果我们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可能成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的危险。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式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这九位文化老人“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遵循这九位德高望重老人的教诲,南平市图书馆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范实验课题组、中华孔子学会教育委员会等单位的帮助下,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倡导中华道德、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自2004年开始,举办了“南平市图书馆少儿诵读经典班”,2005年10月30日,为检验国学教育成果,共同分享经典资源,在朝日集团公司的鼎力帮助下,南平市图书馆举办了首届南平市‘朝日之夜’国学经典专场文艺演出。市人大、市政府、文化出版局、团市委、关工委及相关部门、企业的主要领导参加了这次活动。节目精彩纷呈,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观看汇报演出的离休老干部感慨地说:“国学活动开展得太好了,很有创新,开了个好头,这样的活动应该经常搞,传统优秀的东西不能丢。”当地的新闻媒体也做了大量的报道,推广了国学经典教育成果,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培育社区文化的场地。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图书馆在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树立强烈的图书馆意识,所谓图书馆意识,就是服务读者意识和自我责任意识。在培育社区文化方面,第一、图书馆应是市民终身教育的场所。据美国未来学家约始•奈斯比特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目前正以每年30%的高速增加着,其结果是一个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在校所学的知识只有10%为工作所需要,其他知识都已过时了。的确,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里,以往那种一次职前教育终身受用的教育格局已经打破,停止接受教育即意味着个人发展的停滞和继续就业的危机。于是人们对接受年限越来越长的教育有了要求,尤其是专业人员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造、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及日益复杂的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大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反映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终身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表现在:职前教育至职后教育、青少年教育至成年人教育直到老年教育。因此,图书馆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终身学习最为理想的场所。第二,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更加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在社区空间内,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渴望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互融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创造“社区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社区文化则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使社区成员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融洽的人际关系,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一个社区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图书馆通过书刊资料外借、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活动,以科学知识培养社区成员,以科学精神引导社区成员,以科学思想塑造社区成员,以科学方法武装社区成员,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提高读者素质方面的作用,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发挥着:传递实用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和传递各种实用信息,上可为社区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下可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起到纽带作用。安排闲暇时间。图书馆通过研究社区居民的闲暇活动和闲暇时间利用结构,延长或适当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举办读书活动或者其它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利用图书馆时间在闲暇时间中的比例,引导居民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自觉地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正如加拿大学者G康纳德所说的那样,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具有持续、整体、全面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十分重要。图书馆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它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这是任何其他教育机构所不能相比的。可见,图书馆的教育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持续、整体、全面”的特点是完全一致的。
4、推动区域文化建设的实验地。用高科技手段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其表现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文化整合作用。在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文化竞争的新阵地。作为文化集散地、信息化枢纽的图书馆,具有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一方面要以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为已任,高度重视利用数字技术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推进本土文化资源上网,建立国家、民族和地方的“文化基因库”,另一方面又积极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的精华。通过收集选择、分析评价、浓缩序化等方式,把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是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一种凝结着人类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以实现人类文化遗产、时代文化成果、民族文化精华的有机统一,以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以网络为手段把最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输到最基层的社会群众身边,用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创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另外,要培养读者将信息技能应用到专业学科中去,使读者终生受益的信息驾驭能力;培养读者将新信息结合到知识体系中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读者信息素养的提高,还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用任何方式,都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教育。使网络图书馆成为连接四面八方的学习中心、信息中心和信息资源通道。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越厚,对现代经济发展适应程度越高,其发展的动力越足,竞争力越强,发展后劲越大。而这些文化资源,都要
图书馆通过网络手段加以整合,进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资源。
第六节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5年l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同年l1—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如此集中的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大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反差
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农村文化工作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有的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城市文化轻农村文化的现象。把农村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看不到农村文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看不到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基层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没有文化的具体指标,缺乏目标责任制,往往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县以下的图书馆的馆舍、设备老化严重,相当部分的馆舍面积达不到标准,个别甚至没有固定馆舍,通过租用、借用等形式开展工作。图书馆缺乏购书经费。乡镇文化站场所大多为上个世纪60—80年代以前所建,站舍面积大多数在100平方米以下,且设施十分简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基本上没有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因经费紧张,许多乡镇文化站业务近乎停顿,如福建省闽北有80%的文化站严重缺乏活动经费。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急待加强。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 据福建文化部门透露:全省85个县(市、区)中,75个县(市、区)设有图书馆,其中面积达标(1500平方米)的仅40个,在编从业人员仅575人。全省乡镇文化站934个,其中无场所的185个,面积为50平方米以下的185个,面积在50-100平方米的83个,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314个。从业人员1214 人,大多数是一个站一个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有些乡镇虽设有文化站,但自乡镇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且文化站多与科技、卫生、计生等合并办公,编制相应减少,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县、镇(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完善,与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急待加强。
(四)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相当强烈,由于各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区别。然而,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对农民实际文化需求缺乏调查分析,许多地方仅仅是根据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的意见举办文化活动,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建设、重活动轻服务,以及文化活动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在文化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花大笔的钱举办“形象文化”工程活动,在群众中却得不到很好反响。文化主管部门提供给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偏少,文化资源利用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整合机制。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受制。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缺乏是影响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瓶颈”,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据测算,一个基层服务点设置至少要3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宽带线路、设备维护更新、水电、办公、活动和交通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就是设置到乡镇,但配套资金落实缺乏长期性保障,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成为一纸空文。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务研究
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综合工程。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占人口80%以上的农村群众的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根本。为此,公共图书馆在这场涉及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综合素质的活动中,应担当“主动角色”,发挥好“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功能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终身学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现在,农村读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与城市读者相比明显不对称,这也是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因素。农民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就是图书馆。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信息和知识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公共图书馆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再次,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基层文化工作是农村民主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市级公共图书馆应起好参谋作用,积极向当地党政领导呼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争取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真正使各级领导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大的先进文化支撑,凸显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全局的战略地位,实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第三,建立公共文化经费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城市反哺农村政策,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公共文化是各级政府对公民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间接的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一是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到“有作为行政“。政府是公共文化投入的主导力量,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图书馆现状的关键措施。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应和城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一样,享受等同的国民待遇。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人重点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对农村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切实承担起公共财政的责任。因此,需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公共财政经费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使农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国民待遇。建立财政保障体制,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对待,发达地区以地方财政作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主渠道”,欠发达地区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支撑,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运转和发展。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全国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00多个,其中发达地区占多数,不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按1000个计算,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在经费上可以采取“两条渠道”的办法,即由地方财政保障图书馆人员工资,中央财政保障图书事业专项经费。在图书事业经费上,每馆每年按40万元预算,年支出4亿元,加上图书馆信息共享工程配套的经费等,每年不过20亿元左右,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中央财政完全负担得了。因此,建立中央财政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文化经费转移支付机制是必要的。
第四,加快乡镇图书馆建设、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针对乡镇图书馆及图书资源匮乏,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决策部门要把图书馆建设纳人统一规划,应根据人口分布进行图书馆建设。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办馆模式,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要以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发挥图书馆对内容资源的组织优势,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组织贯穿资源内容,充分体现信息内容的关联性和信息组织的条理性。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为实施共享工程打好基础,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层次的文化、科技信息,形成城乡互通、资源共享的文化信息网络,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体系。
第五,拓展农村文化场所,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弘扬农村先进文化。中央已经明确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以福建省为例,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补充意见》,配齐配强乡镇专职文化干部和村级“文化协管员”,从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14630个行政村每个村配备一名村级文化协管员,并拨出专款,对每名文化协管员每月补助50元。省文化厅及时制订并由省两办转发了《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职责》。南平市决定在省政府下拨专项补贴的基础上,再从市财政每月每人补贴30元,南平市文化部门制订了《南平市村级文化协管员选聘和管理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村委会填定《村级文化协管员聘用审批表》,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文化局审批,并颁发村级文化协管员聘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十分注重追求精神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图书馆有十分强烈的渴求,进一步巩固和建设好乡镇图书馆,并加快以地缘为基础的自然村级图书馆建设。如福建省延平区在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满足村民不同需求的工作方法和路子。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庙堂、祠堂和礼堂,长期以来许多“三堂”(祠堂、庙堂、破旧礼堂)或是陈旧破败,或是宣染非先进文化的场所,运用先进文化改造“三堂”,使之成为弘扬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农民的基层文化阵地,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探索。南平市推广了延平区峡阳镇将民间祠堂改造为宣传文化中心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形成了改造实施工程。仅延平区就已改造130家“三堂”为农民文化俱乐部(书堂),其中上规模、档次的有60多家,仅祠堂、庙堂被改造的就有15家,政府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昔日的“三堂”,已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的学堂,播撒文明、美德的礼堂,开展文体活动的乐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会堂。“三堂”改为农民文化俱乐部(书堂)也是市县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基层社会教育职能的延伸,为此,南平市图书馆和各县、市图书馆以及负责“挂点下派、互动联动”的市、县、区机关部门也纷纷利用“三下乡”向“三堂”为农民文化俱乐部(书堂)赠送各种图书和报刊杂志,增加了“三堂”为农民文化俱乐部(书堂)的图书储备,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再如武夷山市创建的“一分钱读书社”,实现了农民花最少钱读好书的愿望,该经验在2003年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方法100例之一。
第六,发挥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优势,全面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整理、提供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是优秀文化的宝库。根据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公共图书馆应发挥以下优势,一是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调研和信息决策中去,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全局性、方向性、预测性的综合信息和供选择方案。二是发挥媒介作用优势。知识成果.特别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科学技术成果作为知识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进入图书馆系统,加工处理后再传播出去,进入广阔的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图书馆借助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激活知识成果,加速知识成果向经济生产领域的转移和渗透,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优势。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图书馆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满足其文化娱乐需要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实施的社会教育功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公民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图书馆可以有效地培养农民群众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四是以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发展农村图书馆网络。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第一,纸质文化图书应以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开展“千村图书工程”,在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多方筹集经费,购置图书,并冠以赠书单位、个人的署名,直接送到镇(村)图书馆,保证农民每年能看到一本新书。在城乡的近郊农民的看书,可以采取市(县)馆与乡镇馆实行统一借阅、统一业务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第二,以电子图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以省级图书馆为龙头,市级图书馆建立地区性网络信息资源中心,加快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图书馆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向乡镇和村延伸其功能,将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和卫星等信息通道传送到基层服务网点,让广大农民就近方便地享受文化服务,增长知识,提高农民科学致富的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进程中,公共图书馆要做到“有为有位”,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节 图书馆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
一、地方文献与信息技术
准确理解地方文献的涵义,对收集地方文献具有指导意义。我国图书馆界泰斗杜定友先生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地方文献是记录有关于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地方文献都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凡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只要是反映一个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军事、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应视为地方文献。进入现代科技社会,地方文献不仅有方志、专著、期刊、碑贴、谱牒、墨迹等类型,而且还有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等新的类型。地方文献载体不单单是书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方文献也增加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数据库等。特别是建立以地方文献重点藏书为核心的专题数据库,是地域知识信息的活化,它既是地域知识信息的浓缩,又是地域知识的集合。近年来,针对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在国家(省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下,建立了国家、省、市(地)三级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机制,明确各级图书馆的义务和权利。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信息数字化上,根据文献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逐步建设了信息型数据库(如书目、索引、文摘或提要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供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获得与处理的技术。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中的应用,主要有(1)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包括地方文献的存贮与标引,书目的处理,书目情报服务,编制各种索引、书目、文摘、提要,输出各种形式的书目文献。(2)书目的利用,包括书目检索,书目数据的统计,书目控制,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情报传送。(3)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包括书目资料管理,书目服务管理,书目工作人员管理,经费管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使读者都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络检索到所需要资料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公共图书馆以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的方式服务读者,把特色馆藏呈现给广大用户,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
二、地方公共图书馆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整理地方文献的实践,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有:
1、从事地方文献的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在市县公共图书馆内部都设有专门的地方文献部门,有的图书管理人员地方文献知识方面特别是对古籍地方文献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地方文献的能力几乎为“零”,难以进入学科领域内充当信息咨询员,制约了地方文献的发展与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地方文献专业知识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人员十分奇缺,难以有效进行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征集、整理、出版或数据库建设。
2 、地方文献的征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长期以来, 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中, 忽视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非文史类、非社会科学文献的征集, 造成馆藏地方文献学科品种单一,综合服务能力明显降低。地方文献收集的实际工作中,只注意收集本地区历史、人文等社会科学文献,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其他非文史类文献却任其流失。地方文献是关于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忠实地记录本地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历程,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收藏注重于古代文献, 而对现代、当代文献的征集有些忽略。杜定友先生早就已经提出,地方文献就其内容范围上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个部分, 进而明确指出“史料: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记载, 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可见, 现代、当代文献历来就是地方文献的一分子, 也理所当然应成为地方文献收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地方志、专业志、重要的科研成果, 有关本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现代载体文献,包括多媒体文献、网络文献等, 都是地方文献专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当代地方文献是从事地域性研究及其实践活动最有价值的基础文献, 开展科学研究,利用地方文献对经济建设、发展地方文化、考察投资环境以及领导机关的科学决策、规划等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3、征集地方文献缺乏统筹协调。县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收藏布局上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收藏重点和长远目标,文献采集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 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不突出,缺漏、分散严重, 重复收藏普遍。重点地方文献难以做到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形成特色馆藏。此外,虽然各地政府相继发出了征集地方文献的文件,由于缺乏对被征集单位的“硬性制约”,使有地方文献的单位对征集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单位内部的非正规出版物的征集工作容易出现漏征,造成地方文献“断档”现象。
4 、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滞后。地方文献工作虽然有近百年历史,但对它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相对于图书馆其它工作领域的研究,显得理论上的严重不足。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滞后,也是导致地方文献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作为先导,关于地方文献理论应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并升华为理论高度,进而指导实践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利用。
5、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滞后。除了国家图书馆外,省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工程进展缓慢,一是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受到投入资金的制约;二是技术条件不足;三是网上收集地方文献困难。地方文献标准化数据库采用的应用软件与政府网站采用的应用软件不统一,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网难以进入政府公共网站,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难以征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导致地方文献收集不完整、连贯性不强,形成不了地方文献资源优势,影响了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
6、信息技术条件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是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化。地方文献信息载体除了纸质以外,还有胶质材料、磁性材料和网上传输。这样,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从纸质文献扩展到缩微文献(如缩微胶卷、胶片)、视听文献(如电影拷贝、电视录像带、录音带、电视直播节目等)、电子文献(如机械可读磁带、软磁盘、交互式光盘等)和网上信息资源。近年来,电子文献急剧增长,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改变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电视文化的普及,地方电视台的大量地方信息也成了重要的地方文献信息源,地方文献载体多样化,导致文献收集范围和渠道的扩展,增大了收集难度。二是地方文献征集、整序手段复杂化。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地方文献采访征集加工处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征集和分类编目已经不完全适应工作要求了。特别是政府电子政务网站的应用,获取地方文献还要通过网上搜索等方式等形式,去广泛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料。但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网上信息资源获取要还没有与数据通讯管理部门签定协议,办理有关数据使用手续再从网络下载。网络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等“软件、硬件”十分缺乏。三是难以应对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宽泛化问题。纸质文献作为一种载体决定并影响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而文献信息储存与传递的新系统和新载体将极大地丰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并将彻底改变在“书本位”信息环境下形成的重视静态文献资料,忽视动态信息的思维定势,面对信息技术条件,地方文献工作将围绕多种载体文献做文章,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多彩,评价地方文献资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只限于馆藏实体地方文献数量、结构和利用率,还要看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能力。四是地方文献购置经费使用方向多元化。纸质文献大多数是交换、接受缴送和捐赠的。当前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每年收藏的地方文献中大多数是通过无偿征集获取的。而视听文献、电子出版物、网上信息资源获取则必须遵循市场法则。因此,必然造成地方文献的购置费用增长,给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增加压力。五是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问题。就一个地方而言,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建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这是地方文献的基础性建设。当前大多数市级以下地方公共图书馆没有建立完整的、系统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体系。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实务探讨
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数字化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基础。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征订、现购、缴送、索取、复制、交换、捐赠、代集征收。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加强。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广博知识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人的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要有新发展、新成就,重要的环节在于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从事地方文献的图书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图书知识、精通信息技术、熟悉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情况。征集地方文献时要能吃苦、肯钻研,具有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对征集到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对进行提练、归纳、整序、比较、分析、综合、演绎,保证地方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这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地方文献征集人员的努力工作,是难以确保地方文献质量。
(二)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在目前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内容:第一,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首先是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书目数据库是读者利用最多的数据,是查找地方文献的主要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在建设中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注意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性;其次是数据录入时不但要把地方文献的主题、分类等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甚至全文录入。其三,书目数据库应全面反映地方文献信息,揭示文献的基本信息和标识出文献特点,包容的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其四是针对地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文献的反映途径,要选取最能反映文献的特征且最有可能被用到的检索途径,提高信息查重率和便捷信息的检索。
第二,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分类应趋于细目,在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大类专题数据库:1、人文、历史类数据库。(1)本地区研究数据库(历史、现状、人文、风俗等)。一般是由数字化的书目数据组成。读者要了解有关本地区的历史、地方志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就可通过书目数据提供的检索途径,查找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从而获得有关信息。(2)本地区名人数据库(本地有影响的历代和现代人物研究)。由数字化的书目数据、报刊索引数据、文摘数据组成的专题数据库。对于当中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名人,可追加全文数据、照片数据等并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数字化。如南平市图书馆从1999年征集南平市各县(市、区)籍名人、作家的作品(包括族谱、名人成果、文学作品);外地籍名人、作家撰写的歌颂、反映闽北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历朝历代,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闽北本地和外地籍名人、作家的作品也在征集之列。不定期举办了“南平市地方人士著作展”,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参观地方人士著作展,让读者充分认识了解地方文献资源。(3)古籍数据库。是包括本地区的全部古籍地方文献的专题数据库,由于古籍珍贵,特别是孤本,不便于读者实物查阅,可采取光电扫描技术,建立全文数据库。(4)地方志数据库。包括本地区(含县、市、区地方志)地方志的专题数据库,全面了解地方志的篇目和具体内容。(5)谱牒多媒体数据库。广泛收集当地各姓氏族譜,是专题数据库,应建立全文数据库。
2、商业(企业)情报数据库。(1)行业动态数据库(本地区热门、重点行业,包括政策、动态、市场、投资、趋势)。是专题数据库,由数字化的书目数据、报刊索引数据、文摘数据、全文数据、照片数据等共同组成。(2)地方企业名录数据库。是专题数据库,由数字化的全文数据、照片数据共同组成。(3)地市名特产品数据库和地方驰名商标品牌数据库。是集数字化的数据型、事实型、全文型情报信息为一体的专题数据库。为增加地区名特产和驰名商标事实型、全文型数据,通过光电扫描技术存入计算机,将此类数据库成为一个地方名特产和驰名商标的“陈列室”,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产品的文字介绍,也可以直观地见到产品的样品图片。(4)旅游资源数据库。是多媒体专题数据库,如南平市下属的武夷山市是“双世遗”著名的旅游城市,还有被郭沫若先生赞誉为“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清”的第五批国家水利风景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湖等一大批著名的绿色旅游景点。对此南平市图书馆可发挥其旅游经济的优势,建立宣传旅游景点、宣传南平市“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文化、旅游等声、像、文的多媒体数据库。(5)地区农业科技数据库。是反映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动态的专题数据库。它由数字化的全文数据、照片数据等组成,重点介绍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历史、种植、栽培、加工等技术,整个数据库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方便读者检索利用,为服务“三农”提供智力支持。
3、地方报刊资料数据库。地方报刊文献的信息密度最大、传递周期短、内容丰富翔实,且相对客观,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要通过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建立地方文献报刊资料数据库,充实地方文献资源,把各类报刊中有关的各类信息析出,并通过有效的整理和组织,提供给用户使用,提高报刊文献的使用效率。
第三,地方文献数字化软件系统。首先要统一地方文献数字化软件标准,它直接影响到资源库的制作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其次要选用技术成熟、标准化程度高、能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相连接的软件系统。其三要软件系统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实施一站式服务,实现地方文献数据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检索阅览平台。其四统一建库标准、统一利用平台,实现计算机检索利用、兼容宽带网络的IP信息终端、提供数据上传和下载到各种阅览器的接口。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是今后公共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地方文献网络化建设,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使读者及时获得地方文献信息。


第八节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顾名思义,它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数字化的,二是图书馆。数字化是说明其资源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或以数字方式组织与整合,并且其管理与服务都有与之相应的特点;图书馆,一方面说明它是一种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与服务机构或体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最基本的社会属性,即与因特网上的其他各种自由信息和商业化数据库是有区别的。
一、数字化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和完善
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别于因特网信息与商业合数据库。(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因特网上自由信息的区别:第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是经过相关专家评估、按一定规则与规范组织起来的,因此在信息的利用和重组等方面具有因特网上其他各种自由信息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有计划进行的,具有不断的系统积累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而因特网是非控的,同时,大量无效、重复信息也会严重干扰人们对所需信息的获取。(2)数字图书馆与商业化的数据库除了社会属性不同外,二者在文献信息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存在根本的区别。就目前而言,各种商业数据库专业性都较强,虽然也有一些综合的数据库,但所包含的信息相当局限。而数字图书馆则不同,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中,不仅集合了各种商业数据库,也包括了自建以及其他方式获得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更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其实是一个开放式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除本馆拥有的资源外,还可通过共享协议及相关技术手段将其他文献收藏单位的自由信息纳入其服务体系中。
2、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在数字图书馆概念提出之初,许多人将二者看作是两个不相干甚至对立的东西。不过,若干年过去了,人们发现,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动力正是被认为被它取代的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传统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引进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一步一步地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正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学者提出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
1996年,英国学者苏顿第一次提出“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的概念。苏顿将图书馆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传统型、自动型、复合型、数字型。复合型图书馆是“印刷信息和石子信息之间的平衡并逐渐向数字化方向倾斜”,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苏顿“复合图书馆”的概念提出后,很快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关注。但是,不同的学者们对“复合图书馆”却有不同的解读。
对“复合图书馆”的不同表述,反映了学者对数字图书馆性质的不同认识。笔者认为,将“复合图书馆”看作传统图书馆发展的逻辑延续是较为恰当的,同时,可以将“复合图书馆”看作数字化程度不高的一种形态或者初级的“数字图书馆”,甚至放弃“复合图书馆”这个概念,直接将数字图书馆看作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与延续,因为,数字图书馆本身就决不是一个不变的东西,不同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也应该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这一点上,它与传统图书馆并无二致。
3、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数字图书馆的“数字”二字,代表的是一种技术和手段以及由于这种技术与手段的应用而带来的服务方式的变化。在数字图书馆一词中,“数字”只是一个修辞语,而中心语是“图书馆”。数字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特性。并且,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乃是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1)图书馆是不断发展的。不用去细细追溯中国古代的兰台、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历史,只需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从藏书机构出现的那一天起,其藏品内容、管理方式、服务模式以及相关的技术就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照片、微缩、录音录像资料等等都先后被纳入了图书馆的收藏和服务范围,与之相应的新形式的服务也逐渐被应用,并不断地改进。近几十年来,数字产品也逐渐进入到了图书馆的收藏与服务领域,从早期以数字方式揭示文献的计算机编目到后来的CD、LD、VCD、DVD等数字化文献进入图书馆服务读者,再到今天通过网络来实现数字化虚拟的信息服务,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利。也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才有现在的数字图书馆。也许,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将迎来“后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所经历的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印证了阮冈纳赞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的一条:“图书馆是发展的有机体”。
(2)图书馆是发展的有机体。数字图书馆只是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个阶段性产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能离开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不能与已有的各种图书馆馆藏文献截然分开,不仅数字化的文献是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象,过去的各种馆藏文献也要纳入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与服务体系之中,现在和将来出版的各种实体型文献同样要纳入数字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与服务体系中。这一点,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多元化的基本原则。这里,我们要对数字图书馆作一简要的定义:“以数字方式或数字技术整合的各类型的资源与服务”。
在目前图书馆的资源构成中,包括了两大类型的文献:一类是传统的实体型文献,如纸本图书、声像磁带、微缩制品等等。另一类是数字化的文献,它们是以数字来表述其内容的文献。对于读者来说,数字化文献有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如CD,有的则没有,如网络文献。从读者利用的角度来看,通常他们首先关心的是文献内容本身而不是载体形态。在这一点上,实体型的文献和数字化的文献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其次,读者对利用文献的方便性也是非常关心的。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实体型的文献和数字化的文献各有千秋。以阅读的舒适性而言,实体型文献特别是纸本文献远远胜于数字化文献;以检索的方便和对内容表现的丰富性而言,则是数字化文献占优势,像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等等则是纸本文献根本不能实现的。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实体型的文献还是数字化的文献,都是读者需要的,二者是互补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首先,即便所有文献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被表现被复制,那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将来会仅仅生活在数字之中。除了使用数字文献以外,人们同样也会使用非数字化的文献,哪怕它已经有了数字化的复制品。我们且不必以甲骨、青铜器、敦煌卷子、宋元刊本、名人手稿这样一些特殊文献来强调实体型文献的重要性,就是现在一般的图书,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本给我们所带来的阅读的乐趣,也是数字化读物所不能取代的。
其次,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各种实体型文献的数量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了,并且这种积累还在与日俱增。我们能否将其全部数字化,这取决于技术、人力、物力,也取决于对这些文献的价值判断。从技术与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因素来看,不可能对其全部进行数字化,因此,始终有一些实体型文献会与数值化文献相拌。从文献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也不需要将所有文献数字化。有些文献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掠过的一片影子,他们悄悄地出现,最后又将悄无声息地消失,这些是我们不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文献。问题在于,如果知道哪些属于这类文献,事情当然就简单了。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哪些属于这类文献,因为这种文献之被淘汰,完全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人为选择的结果,常常会与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因为,我们在进行文献的数字化时,通常是有目的的、有选择地进行的,即我们会选择那些我们重视的或经常使用的文献优先进行数字化,并且会依我们的主观判断排出一个先后顺序,不可避免,终会有一些文献直到他们的物理形态消失都不会被数字化(也就是说他们将会被淘汰)。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说没有被我们优先安排数字化的文献就不重要,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它们的重要性罢了,它们同样是构成人类经验与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们与已经数字化的文献一道,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庞大、有序的文献信息或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的文献并不能涵盖人类知识与信息的全部。
满足人们的文献信息需求,是所有图书馆的天职,数字图书馆作为我们现在和将来追求的一种目标,应该比传统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更为全面、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过去几十年,传统图书馆已经将纸质文献和其他载体的文献甚至数字化文献纳入它的服务体系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作为传统延续与发展,数字图书馆本身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也有能力将更多的文献信息包括数字化和非数字化的纳入其服务体系中。
综上所论,我们对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拥有完全数字化的资源,包括馆藏数字资源,即本馆自建及通过各种形式获得(包括购买和租用)的数字资源;非馆藏数字资源,即通过网络及相关共享协议可提供读者使用的数字资源。
(2)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也应该涵盖非数字化的资源。当然,非数字化的资源要纳入到数字图书馆之中,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数字化处理,包括以数字方式进行组织和揭示。同时,这些资源还需要用数字的手段对其加以管理,否则,这些资源虽然仍然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提供读者使用,但却不是数字图书馆可以管理的资源。
(3)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多元的,服务形式是多元的,但面向读者的服务平台却是一体的,所有的文献信息服务,不论是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还是非数字化的文献信息,它们都应该遵循一些共同的加工规范与标准,以使所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文献能够整合在一起并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上。读者需要的是一个能涵盖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能将这些不同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融为一体但又能体现各自不同特点的数字图书馆。这样,当读者面对浩如烟海而又复杂多样的文献信息时,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文献信息。

第九节    青少年文化安全
    不良文化信息对催生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已经被司法界和社会所认可。抵御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是全社会的任务,是购建和谐社会和保持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侵害的方式
   未成年人具有精力充沛情感丰富且身心、身体还未健全、辨别能力、控制能力、抵抗能力都比较薄弱等特点,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污染,腐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给他造成的是一生灾难性影响。根据司法部门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还是呈上升趋势,除了少量因激情造成的伤害犯罪外,大多数都是长期受不良文化信息潜移默化侵害引发的犯罪。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方式有:1、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出现“断代”现象。道德被淡化,心灵被毒化,致使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个人极端主义占据思维和行为的统治地位,无视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进行犯罪活动。2、心理尝试性和模仿性受到犯罪信息的传导。给未成年人的犯罪提供了感观认识,给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提供了作案模仿手段,逐步走上犯罪道路。3、腐朽奢靡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其形成了严重扭曲的金钱观、畸形的消费观,当物质需求达不到欲望时,铤而走险走上抢劫、盗窃等犯罪道路。4、不良社会结社观的传播。刺激未成年人将勇敢、英雄与社会为敌以及藐视一切正常社会秩序的亡命之徒混为一谈,仿效封建帮会并逐步演变为具有强烈反社会倾向的流氓恶势力,公然对正常的社会秩序进行挑战。5、知识观被淡化。漠视知识教育,辍学之风盛行,过早走上社会与社会不良分子为伍,成为社会犯罪的“预备队伍”。6、不良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青少年求知欲强,但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迷恋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二、不良文化信息产生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已经成为西方霸权主义者的眼中钉,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日益强大的中国存在。综观我国建国以来,同西方敌对势力进行的较量,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抗争,尽管在硬国力的较量中,国际敌对势力占有极大的优势,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新的国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深知依靠武力难以实现其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企图,他们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优势,极力把西方价值观念变成其他国家的行为模式,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会,更加重视利用市场力量来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十分重视高科技在文化、传播媒体领域中的运用,强化文化产品输出,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实施渗透式的文化侵略,动摇未成年人的思想根基,其险恶用心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行事手册”中昭然若揭。这是国家外部的因素。其二,不良文化信息产生的国内原因有,社会不法分子不顾社会公德,公然违反法律,制作、贩卖、传播文化垃圾,牟取暴利,某种程度上充当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传输反动、凶杀、色情等不良文化产品的扩散工具,成了引发未成年人道德堕落的教唆犯。再者,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繁荣一方经济”,对不良文化产品视而不见,任其泛滥成灾。对不良文化产品整治不力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求个人的“灰色收入”,和不法分子勾结放纵文化垃圾占据文化市场,致使不良文化产品屡禁不止,难以杜绝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侵害的“源头”。
   三、防范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侵害的建议
面对“软国力”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我国,如何防范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应该引起重视,在预防不良文化信息对未成年人侵害中,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相结合,治理与防范相结合。
    1、增强“宪法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应作为管理文化产品市场的根本准则,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个“软任务”,而是宪法规定的硬任务,一切经营文化产品的单位、个人和行政执法机关都要认真执行宪法规定。
2、树立忧患意识。建国以来我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的斗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全部实力,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以对国际的影响力。物质力量也称综合国力的硬国力;精神力量也称软国力,包括教育和文化两部分。处在西方敌对势力重重包围中的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在全社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充分认识西方腐朽文化信息的侵蚀,是无硝烟、不流血的安全威胁,在全民族中达成文化安全的共识。一个国家的安全,仅有军事安全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居安思危,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文化力为焦点的软国力竞争,对我国的威胁更大。要牢固树立国家综合安全意识的观念,以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抗争中提高“软国力”能力。
     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乃是引以为豪的立国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历尽劫难,立国五千年之久,正缘于根基深厚、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中写进了一句震世惊人的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这并非他们心血来潮,而是西方发展高科技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道德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探求人类新的文化模式。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要从幼儿抓起,使他们从小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只是个“治标”的权宜之计,而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教化”才是“治本”方略。
4、发挥公共图书馆“终身学校”的功能,弘扬好民族优秀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中外优秀文化的“集聚点”,在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中,要开展好这项“功在千秋”的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公共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项工作,让孩子们有一个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清静”之地。
5、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安全网络。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力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和物质条件,防止未成年人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活动。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和社会应教育未成年人如何使用网络,用社会道德和正确舆论引导他们,端正未成年人的行为和思想坐标,帮助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上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2007年6月1日修订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是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三十二至三十六条总计有5个条款规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这是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大亮点。目前,重点在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力度,落实“执法必严”的要求,落实综合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取缔不良网站,加强对非法网络的查处,严厉查处违规经营;预防网络引发的犯罪。坚持正面疏导与加强监管相结合,通过创办健康网吧等办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此外要加强网络安全设计、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应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安装设备过滤和关闭不良网站,将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锁住,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的接触。建立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网吧的安全合格检查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打击传播有害信息和引诱未成年人从事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对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惩处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条文的犯罪行为处于主刑外,应加重罚金刑的适用,断其犯罪嫌疑人的“财源”,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十节  图书馆立法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它担负着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国家图书馆购书经费1.15亿元,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为例,年度购书经费为8000万元和645万元之间。全国平均47万人才拥有一间公共图书馆。为加快依法治理图书馆的步伐,以立法的形式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地位,社会各界及有关部门已意识到制定《图书馆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图书馆立法,建立和健全图书馆法律体系对于确立和巩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极大的作用。
一、图书馆法的概念
  图书馆法是国家为协调社会需求与图书馆的关系,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国家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定和认可的、调整国家在发展图书馆事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常来说,法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看,图书馆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所制定与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图书馆的基本法、部门法和单行法;如1850年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法》,1956年美国的《图书馆服务法》等。而广义上的图书馆法除包括狭义的法律外,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令、条例、章程、决议、规则等规范性文件。
二、图书馆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图书馆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权利义务分明的行为规范。图书馆法是对图书事业社会关系的规范,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差别大等特点,除了法律规范外,具体实施办法则是由相配套的法规来调整。
三、图书馆法律规范体系
  不同国家的图书馆专门法,其具体规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与现代图书馆专门法体现的本职精神是一致的,即体现现代图书馆观念。其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服务性、图书馆的民主性、图书馆的免费制及图书馆员的专业性。从国外图书馆立法过程看,多数国家是先有职能法、专门法,然后才有图书馆基本法,再以基本法为依据订立相应的具体实施规则。图书馆法明确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规范图书馆运作的基本原则。
四、图书馆设置与体制
  图书馆法首先应该对图书馆的设置体制做出规范:国家文化部设置国家图书馆;各级政府设置公共图书馆;机关团体或法人单位设置专门图书馆;鼓励集体和个人兴办图书馆。从立法上规定,对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明确了图书馆的设置体制,实际上是明确了图书馆的最终责任者。“谁设置,谁投入”是图书馆活动的基本原则。设置主体拥有管理图书馆的权利,也要向图书馆投入经费、配备人员、设施等,承担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营的责任。
  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社会形象的集中体现,是公众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的主要渠道。因此,法律应该对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系统的服务网络建设做出基本规定:一是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和分布,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确定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数量、布局和规模;二是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网点建设应该纳入地方发展、城镇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前者说的是建设图书馆服务网的依据,后者说的是图书馆服务网的实现途径。这两点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
五、经费、馆舍、设备
  这些事项的责任主体都是图书馆的设置者,包括各级政府,而不是图书馆。
  从经费而言,总的原则应该是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各级政府或图书馆的设置主体的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的经费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从理论上说,“列入财政预算”是对图书馆经费的一个基本保证,因为预算项目具有法律权威性。
  图书馆经费除正常预算调拨外,对新增经费也应作出规定: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应确保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随资源价格上涨而及时增加;国家设立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专项基金以国家拨款为主。
  设立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是国家对发展图书馆事业支持的体现,对地方各级政府也起一种示范的引导作用,同时又使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了一种有效调控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济手段。以制定图书馆法为契机建立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六、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国际图联”在1976年提出了“出版物世界共享”的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将这一规划纳入该组织的计划之内,并再次重申了“实现全球文献资源共享”的思想。由于我国图书馆分为公共、科研和院校三大体系,导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少联系,互不协调。因此,通过立法规划同一地区或全国的图书馆建设,要统一分类法,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七、知识产权保护
  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及的很简单,仅规定了图书馆为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复制其所收藏的作品属“合理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图书馆的复制,大都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复制。英国、日本等国均用法律规定了图书馆影印品须付版权费。因此,在我国的图书馆建设中,就需要立法对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问题做出规范,既能够合理引用文献,也能维护版权权益,以与国际管理接轨,扩大国际交流和促进资源共享。
八、图书馆服务与利用者权益保障
  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因此,它应该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国际惯例来看,图书馆服务就是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提供活动、提供场地三大方面。我国的法律应该结合国际惯例与中国实际,对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做出基本规定。在提供活动方面,考虑现实状况,法律应该对图书馆做出适当的规范。例如,图书馆可以举办培训班、辅导班等,但前提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图书馆可以开展其他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但前提是与图书馆的性质、功能相称。
九、加强图书馆立法专项研究。图书馆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地方政府和各系统图书馆还要依据图书馆法制定相应的图书馆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图书馆法律体系。图书馆法作为一项国家立法,绝对不是一项简易、草率的工作,而是必须建立在对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必须组织法学学者专家和图书馆界的专家就图书馆立法进行专门、系统地研究。这种研究不仅应当注意图书馆法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图书馆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基本原则;图书馆的性质、地位、社会职能;图书馆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图书馆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布局;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标准;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图书馆经费来源;图书馆协作;图书馆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法律责任;等等。另外,还需要加强图书馆法的配套法规及相关法律的研究。其配套法规,如关于各类型图书馆的法规;关于图书馆专门问题的法规,如图书馆服务法、图书馆协作规则、图书馆文献标准化规则等;关于地方性图书馆法规等。与其相关的法律,主要有教育、版权法、档案法、文物保护法、信息资源保护法等。应当研究图书馆法与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冲突等问题。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尽快提出我国图书馆法议案,完成立法程序,促使其早日出台。

第四章  政策法规篇
第一节    改革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意见》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意见》要求,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意见》要求,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要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意见》指出,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 “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意见》指出,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文化部 1982年12月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省(自治区、市)图书馆(以下简称省馆)是国家举办的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阅读和知识咨询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全省(自治区、市)的藏书、图书目录和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
  第二条 省馆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结合本省的实际,利用书刊资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其主要任务是:
  (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向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书刊资料;
  (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
  (五)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对市(地)、县(区)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
  (六)在省(自治区、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推动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协作和协调。
第二章 藏书与目录
  第三条 省馆应根据本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需要,结合原有藏书基础,确定书刊资料补充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
  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
  要注意藏书的完整性,对重要的报刊、丛书、多卷集和其它连续性出版物要力求配齐。
  应有计划地清理和剔除藏书中不必要的多余复本。
  馆藏书刊资料,要有步骤地向缩微化过渡。
  应建立保存本书库。
  第四条 省馆对新到书刊资料,要及时登记、分编,尽快投入流通。要严格注意图书加工质量,根据国家的统一要求,逐步实现分类、编目的规格化、标准化。
  第五条 省馆应分设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读者目录除应设置分类、书名、著者等目录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编制主题目录。
  要有计划地将旧藏编成书本式目录。
  目录应有专人组织和管理,定期检查,保持书、目相符。
  第六条 省馆收藏的书刊资料是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其它单位不得任意调出。
  要加强藏书管理,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要教育读者和工作人员爱护书刊资料,与损毁、盗窃书刊资料的不良现象作斗争。
第三章 读者服务工作
  第七条 省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书刊资料的合理需要。要加强读者服务工作,要文明礼貌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八条 省馆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图书的借阅范围。除根据中央和国家出版主管部门规定对某些书刊停止公开借阅外,不得另立标准,任意封存书刊。
  善本、孤本以及不宜外借的书刊资料,只限馆内阅览,必要时,经批准可向国内读者提供复制件。
  第九条 图书流通工作应尽量方便读者。应根据需要和条件,分设各种阅览室,逐步实行开架或半开架借阅制度。出借图书除采用个人、集体、馆际外借外,还应积极开展电话预约和邮寄借书。
  要积极开展资料缩微和复制工作,逐步开辟声象资料服务。
  第十条 省馆应采用多种形式报导馆藏、宣传好书,正确指导读者阅读,充分发挥馆藏书刊资料的作用。
  第十一条 省馆应根据读者的需要,积极做好书目参考和情报服务工作。编制或利用各种书目索引,系统地介绍和提供有关专题的书刊资料;开展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组织代译网等工作。
  第十二条 流通阅览工作人员应当解答读者阅读方面的一般性咨询,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则侧重解决读者专题研究中有关图书资料方面的咨询问题。
  第十三条 省馆借阅开放时间要适应读者需要,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五十六小时,需要闭馆或变更开放时间,应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并预先通知读者。
第四章 研究、辅导与协作
  第十四条 省馆要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干部的专业水平、图书馆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十五条 省馆可根据需要,承担省级图书馆学会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或协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在有关部门领导下,积极组织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间的协作、协调活动。
  第十六条 省馆负有对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任务,其主要对象是地(市)、县(区)图书馆,并通过它们促进农村、街道、厂矿、学校和其它图书馆(室)的工作。
第五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七条 省馆设馆长一人,设副馆长二至三人。正、副馆长应由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图书馆事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担任。
  主管业务的馆长(或副馆长),应逐步做到由具备副研究馆员以上业务技术职称的专业干部担任。正、副馆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
  第十八条 省馆设馆务委员会。馆务委员会由正、副馆长和各部主任组成,在馆长主持下对全馆重大业务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
  第十九条 省馆机构要力求精干,一般可设下列业务工作部门:业务办公室或业务秘书(部主任级)、采编部、阅览部、书目参考部、研究辅导部;各馆根据工作需要还可增设保管部、期刊部、古籍部和特藏部等。
  各部根据工作需要可设若干组。
  各部正、副主任应逐步做到由具备馆员以上业务技术职称的专业干部担任,其任免由馆长提名,报请省文化局批准。
  第二十条 省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后勤工作,以保障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一条 省馆要根据精简的原则确定人员编制。定编可参照下述标准:
  以五十万册图书、七十名工作人员为基数,每增加一万至一万三千册图书,增编一人。
  民族地区图书馆每增加八千至一万册民族文字图书,增编一人。
  行政人员一般不得超过总编制额的百分之十七。
第六章 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省馆工作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图书馆事业,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馆应注意加强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配备图书馆专业、语言文字专业和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
  专业技术干部必须具备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应逐步达到占全馆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第二十四条 省馆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对各类在职人员进行定向培训。
  对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新进馆的业务人员均需经过考核录用,并需进行必要的基本业务训练。
  第二十五条 专业干部业务职称的确定或晋升,按国务院颁布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职称暂行规定》执行。
  应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下,根据需要与可能,解决某些业务技术人员的劳动保护问题。
  对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应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违章、失职以至造成严重事故的人员,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党纪国法处分。
第七章 经费、馆舍与设备
  第二十六条 要保障省馆必要的经费,并根据图书资料不断积累的特点,图书购置和业务活动经费应逐年有所增加。
  购书费在总经费中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百分之四十。
  第二十七条 要根据藏书建设和读者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逐年增添必要的图书馆专用设备。要改善善本书刊和其它重要文献资料的安全、保护条件。要有计划地添置复印、缩微、视听等现代技术设备,并积极准备采用电子计算机文献检索技术。
  第二十八条 省馆应逐步建设适应图书馆特点和需要的专用馆舍,扩建和新建馆舍要纳入地方基建规划。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馆应根据本条例的精神,制定本馆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
  第三十条 本条例原则上也适用于拥有百万册以上藏书的其它大型公共图书馆。

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做好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
(建规[2002]196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文化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文化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进一步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推动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现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认真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是各级建设和文化部门的共同职责。各级建设和文化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始终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基层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工作。
  二、认真做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要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结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及文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优化配置。搞好文化设施建设,首先必须做好文化设施的规划。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都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文化设施。
  三、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区的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居民住宅区,必须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单位不得擅自改变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规模、用地标准和功能。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与居民住宅区主体工程的建设同步进行。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有关要求如期实施。
  四、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并严格管理。文化设施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因此,应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同时要加强文化设施用地的监督管理。对于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用地,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挪作他用。因城乡建设需要,确需改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占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或拆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补救方案。
  五、合理安排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参加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文化设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文化设施周围的绿化面积,逐步实现馆舍建筑的园林化,努力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
  六、搞好文化设施的设计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并加强文化设施的建筑设计工作,并按现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严把设计质量关。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文化设施的使用功能及美学要求,注意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设计必须符合无障碍要求,满足残疾人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七、严格市场准入,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质量。承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单位,必须依法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接任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法定建设程序,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施工许可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管理,认真监督每一个环节,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二00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二节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
(文社图发[200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现就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千家万户,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十分贫乏,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蔓延,邪教也有一定市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积极开展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 要把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文化活动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村要适应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各种读书活动,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实用的农业科技,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摆脱贫穷和愚昧,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并形成基本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充分依靠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总结、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并不断推进活动方式的创新。经常性文化活动要以小型、分散、多样化为主。大型文化活动要注重实效,避免铺张浪费。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四、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 各地文化部门要采取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创作反映城乡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要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鼓励创作面向农村的中小型剧节目。省(区、市)、地(市、州、盟)群艺馆主办的群众文化刊物,要刊登适合群众演出的文艺作品。要重视对优秀作品的普及。文化部在2000年和2001年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的基础上,将购买版权的作品提供给全国基层文艺剧团(队)移植、改编并为群众演出。各地文化部门也要加强对本地近年来获奖优秀文艺作品的移植、改编工作。
  五、切实开展好阵地文化活动。 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基层文化单位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实设备和器材,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不断提高文化活动质量。要建立经常开放制度和流动服务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布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增强吸引力。要经常举办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参加的活动,为流动人口、弱势人群参加活动提供方便。要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充实文献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中心图书馆与分馆制,发挥中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区县、乡镇、社区、学校图书馆等实行文献统一采购,集中分编,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增强中心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六、认真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步骤地整合和开发戏剧、音乐、图书等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等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文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各地要按照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推开的原则,加快基层网点建设,开发信息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为工程实施打好基础。
  七、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要认真总结几年来文化下乡的经验,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经常下乡,为农民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部门要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要通过文化下乡,加强群众业余文艺骨干的培养,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推进这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解决这些地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八、积极推动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演出。 各级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要努力增加深入基层演出场次。中直院团和省级院团要在加强精品创作排演的基础上,每年保证一定数量的下基层演出场次,其中中直院团一般不应少于10场,省级院团要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下基层演出场次。地市级和县级剧团的演出活动,应当主要立足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坚持常年在基层巡回演出,努力满足基层群众丰富文艺生活的需求。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当对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基层演出给予适当补贴。今后,在文化部和省级舞台艺术的评奖中,要将深入基层演出的场次和观众的评价等作为重要条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深入基层演出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基层的业余文艺骨干。对坚持常年深入基层演出并深受群众欢迎的院团,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九、积极争取解决农村电影放映经费问题。 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各地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集资方法加以解决,努力实现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目标。要制定农村电影定点、定线放映计划,组织放映队伍深入偏僻乡村,为群众放映电影,扩大观众范围。要有计划地培训放映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采取奖励和补助等措施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待遇。
  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 各级文化部门要尽快制定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中长期规划,切实承担起宏观管理老年教育的职能。要鼓励各系统、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根据实际,兴办老年教育设施,开展老年教育活动。要切实解决好经费、教材、师资等问题,逐步实现县县有老年大学的目标。省(区、市)、地(市、州、盟)群众艺术馆要依托现有文化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开办老年大学。县(区、市)文化馆也要逐步开办老年大学。各省(区、市)今年要确定几个试点单位开办老年大学,取得经验,逐步发展。
  十一、发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要根据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充分利用民族民间节庆日、农闲、集市,开展花会、庙会、灯会等文化活动。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少数民族地区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以开展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活动为主。要扶持民间艺人和民办文艺团体的发展,加强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的规范管理,鼓励农民自编自演内容健康的文艺节目。
  十二、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 大、中城市要根据季节,制定广场文化活动计划。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本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要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做好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和管理工作,保证做到安全、有序。各专业文艺团体要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定期参加广场演出。对广场上群众自发兴起的文艺、健身等活动,要加以积极引导,防止扰民倾向。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
  十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 各级文化部门要鼓励和发动企业、部队、学校、机关组织各种形式的业余合唱团队,并为他们参加歌咏活动提供信息和方便。要加强优秀群众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推广工作,筛选适合群众传唱的歌曲曲目向社会推荐,并选择适当时机,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比赛、歌咏大会等,促进歌咏活动的健康发展。
  十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各级文化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单位的协调与合作,发挥他们在设施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部
                      二00二年四月十七日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
(2002年4月17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送丰富的文化信息,进一步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充实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化部、财政部将在全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为此,特制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与协调
  “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这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显著的作用。实施“共享工程”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措施,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以德治国”战略,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各级文化部门要对“共享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推进工程的顺利开展。为加强领导和协调,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建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二、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
  “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是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要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文化、财政部门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共享工程”公共项目和国家中心的建设,对地方补助资金要体现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省级分中心、基层中心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
  “共享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整合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来实现共建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各地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组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与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在建设过程中,有关单位要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三、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展试点工作
  为积极稳妥地实施“共享工程”,将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希望各地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参加试点。省级分中心试点单位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馆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100兆;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兆;馆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置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量不少于500千光;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
  各地应尽快开展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文化设施状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拟参加首批试点的地区应于2002年6月底前将方案上报。暂不具备试点条件的地区也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为下一步实施“共享工程”做好准备。
  四、把实施“共享工程”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施“共享工程”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因此,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各地要把“共享工程”的实施纳入文化事业建设整体规划,在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统筹考虑,给予保障。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实施“共享工程”打好基础。
  “共享工程”是新型的文化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情况沟通与协调,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
  附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略)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规范和加强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根据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遵循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第三条 “共享工程”遵循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为加强工程的组织领导,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简称国家中心)。
  第六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工程有关政策和工程建设规划,审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专家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论证。
  (三)指导、协调全国性的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
  (四)负责与有关部委的协调。
  (五)审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执行。
  (六)制定国家中心职责,指导、监督国家中心的运行。
  (七)制定工程管理办法,审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八)批准工程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实施,指导人员培训工作。
  (九)制定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审定专项资金预算方案,指导、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
  (十)指导各地制定工程实施方案。
  “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
  第七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小组对“共享工程”的规划、实施方案、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技术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咨询与论证。
  第八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规划、设计和实施“共享工程”的总体技术方案,编制经费预算草案。
  (二)负责组织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研发、制定、推广工作。
  (三)负责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分步实施,并负责资源库的管理。
  (四)负责指导省(区、市)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的业务建设,包括技术指导、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服务指导等。
  (五)负责国家中心与各分中心之间数字资源的同步与更新,“共享工程”系统正常运转的各项工作。
  (六)根据“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的要求,制定具体项目的实施细则,负责项目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
  (七)完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国家中心的经费单独核算。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成立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地的“共享工程”工作。同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共享工程”分中心。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向全国“共享工程”领导小组报送本省“共享工程”工作方案,经论证确认后,由国家中心与分中心签订实施协议。
第三章 资源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 “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宏观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二条 国家中心和分中心在资源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著者和制作者的权益。
  第十三条 分中心在资源建设中应紧密结合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重点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
  第十四条 分中心制作的数字资源,可以整合到国家中心的资源库中,实行集中发送服务;也可以存放在本省分中心的数据库中,采取分布式服务。
第四章 分中心和基层中心的管理
  第十五条 分中心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100MB。
  (二)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
  (三)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
  (四)配置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量不少于500GB。
  (五)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
  (六)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
  第十六条 分中心负责本省(区、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负责本省(区、市)网络运行的维护,指导基层中心的建设,培训基层中心工作人员。
  第十七条 基层中心可设在地、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各级文化设施内,应当有专门的服务场所和设备,应保证阅读书、报、刊和文化娱乐动静分开。
  第十八条 基层中心应配备专人(专职或兼职)对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同时负责监督和制止制作、查阅、传播、复制有害信息和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工作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经过专门培训。
  第十九条 各级中心均要建立用户用机登记制度,对用户名称、证件代码、用机代码、用机起止时间等内容进行登记,登记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服务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日志文件管理功能,日志文件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
第五章 信息服务管理
  第二十条 各级中心均应在局域网范围内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信息服务。可根据不同用户对象、不同时间或季节合理安排活动项目,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共享工程”网上资源。
  第二十一条 各级中心要加强对用户的管理,要在室内服务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规章制度,并明确规定:
  (一)用户不得利用各中心的设备和场所,制作、传播含有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电脑游戏和信息。
  (二)用户不得从事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行为。
  (三)用户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传邪教和愚昧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二条 对服务效果显著、资源建设工作突出的分中心,经“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中心评选,给与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分中心和基层中心如果无特殊故障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或有与“共享工程”服务宗旨相违背的行为,一经发现,将酌情予以通报批评或停止提供资源、收回补助资金。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由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节   财务与税收
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国家文物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现结合文化工作实际,就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绩。文化单位的产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缺乏。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五是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六)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要站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既清醒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问题,又充分看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既善于学习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又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成果。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争取短时间内,使我国文化产业面貌有较大的变化。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七)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文化产业,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探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备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比较发达的文化产品生产体系以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九)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高新技术的结合,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为出发点,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进行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十一)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探索与外资合作办文艺院团和演出中介机构,搞好试点,取得经验。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或增发新股方式进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
  (十二)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扶持打造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同时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促使其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十三)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十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采取措施,培养扶持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将我国优秀的艺术院团和有品位的艺术展览,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风貌的现代文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扩大与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对我友好的国外知名文化集团的合作,把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尽可能多地打入国际市场。
  (十五)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特别是内容产业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推荐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争取银行给予信贷支持。
  (十六)加快社会化的现代流通组织建设。搞好市场基础建设,鼓励流通企业向集团化、系统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运用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营销方式,减少流通环节,拓宽流通渠道、有效整合市场,促进文化产品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企业经营质量。
  (十七)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鼓励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十八)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建设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扩大文化内需,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适应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务,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十九)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文化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制定参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实行研究、创作、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所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市场前,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作品和软件登记,以取得法律保护并依法正确使用。大力支持文化创新,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培育和发展国家文化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严厉查处和制裁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二十)加强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重点研究事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我国文化产业与国外文化产业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特点,研究各个门类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特点。不断修订和完善原有的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文化产业政策,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
  五、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
  (二十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以发展繁荣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十二)把文化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列入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统一规划要求,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督促检查。注意抓点带面,及时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经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文化产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十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理政府文化单位向管理整个文化行业的转变。按照政企分开原则,理顺与企业的关系,建立符合现代行政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压缩行政审批项目。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二十四)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本意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文化部门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不平衡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在促进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推动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他们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结合各地“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城市”等建设,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提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指标要求,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认真落到实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03年9月4日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现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新办文化企业,是指2004年1月1日以后登记注册,从无到有设立的文化企业。原有文化企业分立、改组、转产、合并、更名等形成的文化企业,都不能视为新办文化企业。
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见附件。
二、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四、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五、对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七、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对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经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
九、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十、本通知所称文化产业是指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和文化艺术业,文化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企事业单位。
本通知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
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深圳市、沈阳市、西安市、丽江市。
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批发布。
本通知执行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附件: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附件:
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范围
l、文艺表演团体;
2、文化、艺术、演出经纪企业;
3、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展览的企业;
4、从事演出活动的剧场(院)、音乐厅等专业演出场所;
5、经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文物商店;
6、从事动画、漫画创作、出版和生产以及动画片制作、发行的企业;
7、从事广播电视(含付费和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的企业,从事广播影视节目及电影出口贸易的企业;
8、从事电影(含数字电影)制作、洗印、发行、放映的企业;
9、从事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经营、节目集成播出推广以及接入服务推广的企业;
10、从事广播电影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传输的企业;
11、从事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视频点播等视听节目业务的企业;
12、从事与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出版物相关的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和转让的企业;从事著作权代理、贸易的企业;
13、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从事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音像制品、网络电子出版物、网络游戏软件、网络美术作品、网络视听产品开发和运营的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的出版物销售企业。
14、从事出版物、影视、剧目作品、音乐、美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企业;
15、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企业;
16、出版物物流配送企业,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全国或区域出版物发行连锁经营企业、出版物进出口贸易企业、建立在县及县以下以零售为主的出版物发行企业;
17、经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许可设立的只读类光盘复制企业、可录类光盘生产企业;
18、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电脑直接制版技术(CTP)、高速全自动多色印刷机、高速书刊装订联动线等高新技术和装备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印刷企业。

财政部 文化部 关于颁发《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
(1997年6月18日 财文字[1997]2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
  为了更好地规范文化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结合文化事业单位自身特点,我们制定了《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现颁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结合文化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 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 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依法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参与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和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事项,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
  第五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应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六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全部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七条 国家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同时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多元功能,依托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增强单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第八条 单位预算是文化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文化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九条 国家对文化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标准根据文化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单位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根据单位不同业务性质和收支状况,分别实行不同的补助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条 预算编制原则:
  (一)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文化事业计划编制单位预算。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考虑单位的需要,又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三)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单位预算应自求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四)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坚持严格划清经费渠道的原则。事业经费与基本建设投资不得相互挤占和挪用,并根据有关规定,分别编制预算。
  (六)坚持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文化事业单位必须将全部财务收支项目在预算中予以反映,并按照国家预算表格和统一的口径、程序及计算依据编制单位预算。
  第十一条 预算编制程序:
  文化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预算报送时间按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预算编制方法:
  (一)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含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收入预算根据事业计划,参照近年收入情况,并考虑预算年度可能出现的增减因素编制。
  (二)支出预算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支出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
  1.事业支出包括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其中: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根据单位人员编制、劳动工资计划及其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公务费按照人员编制、定额标准或近年来支出的情况进行测算编制;业务费按工作任务和定额编制,无法确定定额的,按近年开支情况测算编制;设备购置费按主管部门批准的设备购置计划和市场价格进行编制;修缮费按维修定额或实际情况进行测算编制;其他费用测算编制。
  2.经营支出目级科目与事业支出目级科目相同,预算编制方法比照事业支出编制方法办理。
  3.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根据单位基本建设计划和非财政补助收入状况,在保证正常支出需要的基础上从严编制。
  4.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数额编制。
  5.上缴上级支出按规定的比例或数额编制。
  (三)单位预算必须附有预算编制说明书。
  第十三条 预算调整:
  文化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财政补助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但是,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大的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单位需要报请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调整预算;非财政补助收入部分需要调增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调减支出预算。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四条 收入是指文化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主管部门、上级单位或直接从财政部门取得的文化事业费,包括经常性经费和专项资金。
  (二)上级补助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取得的各种非财政补助收入。
  (三)事业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四)经营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十六条 事业收入包括;
  (一)演出收入,即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各类文艺演出取得的收入。
  (二)演(映)出分成收入,及艺术表演场所进行各类文艺演出和从事电影、录相放映所得的分成收入。
  (三)技术服务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提供各种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
  (四)委托代培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培训班取得的收入。
  (五)复印复制收入,即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对外提供馆藏资料的复印复制等项目服务取得的收入。
  (六)无形资产转让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介机构评估后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
  (七)外借人员劳务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对外提供演职人员、技术人员等取得的劳务收入。
  (八)合作分成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与外单位合作演出、摄制电影、电视剧取得的收入。
  (九)其他事业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收入。
  文化事业单位上述九项收入中,属于从财政专户领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作为单位的预算外收入计入事业收入,同时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中反映。
  第十七条 经营收入包括:
  (一)销售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非独立核算部门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
  (二)经营服务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非独立核算部门对外提供经营服务取得的收入。
  (三)租赁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对外出租房屋、场地和设备等取得的收入。
  (四)其他经营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取得的除上述各项收入以外的收入。
  第十八条 收入管理的要求:
  (一)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组织收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
  (二)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使用财政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并建立健全各种专用收款收据、销售发票、门票等票据的管理制度。
  (三)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
  (四)文化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加强帐户的统一管理,收入要及时入帐,防止流失。
  (五)文化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九条 支出是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二十条 文化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
  (一)事业支出,即文化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二)经营支出,即文化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应先落实资金来源,并按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事业单位应在保证正常事业支出需要,保持正常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批。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四)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文化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五)上缴上级支出,即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文化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第二十一条 文化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经营支出应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二条 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各项支出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指标之内统一掌握使用。各业务部门的开支,应事先提出使用计划交财务部门审核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 文化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没有统一规定的,由文化事业单位做出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文化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二十四条 文化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五条 为了加强支出管理,提高经济核算水平,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其支出根据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一)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从事文艺创作、剧目排练、演出等业务活动和非独立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直接费用计入成本中。
  (二)间接费用是指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为组织文艺创作、剧目排练和演出等业务活动和非独立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间接费用按一定比例计入成本中。
  (三)期间费用是指文化事业单位内部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计入当期结余。
  第二十六条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的范围:
  (一)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
  (二)文化事业单位附属的非独立核算的音像制作部、商品销售部、餐饮部等。
  第二十七条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的单位、单位内部实行成本核算的部门,其成本费用须按支出用途分别归集到单位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相应科目中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事业单位在基本建设支出、对外投资支出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不得计入成本费用。
第五章 结余及其分配
  第二十九条 结余是文化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经营收支结余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弥补以前年度经营收支发生的亏损,其余部分并入单位的结余中进行分配。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第三十一条 专用基金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第三十二条 专用基金包括:
  (一)修购基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后,用于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购置的资金。文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和有偿调拨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直接转入修购基金。
  (二)职工福利基金,即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三)医疗基金,即未纳入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标准提取,并参照公费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用于职工公费医疗开支的资金。
  (四)其他基金,即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和设置的专用基金。
  第三十三条 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三十四条 资产是文化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第三十五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
  第三十六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第三十七条 实行独立核算的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银行开设存款帐户,严格遵守银行制度,接受银行监督。
  在银行开户必须报主管部门批准。一般由单位财务部门开设帐户,单位内部其他非独立核算部门不得另设帐户。银行存款帐户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给外单位或个人使用。
  第三十八条 文化事业单位对应收和预付款项要按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对确实无法收回的预付款,要经过清查,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核销,数额较大的,需报请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核销。
  第三十九条 存货是指文化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一)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严格收发手续,完善存货验收、进出库和保管制度,防止丢失、损坏、变质。
  (二)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编制采购计划,经单位财务部门审核报领导批准后进行采购。
  (三)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材料明细帐,定期与财务部门的材料总帐进行核对,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四)制定材料储备定额和主要材料消耗定额。
  (五)文化事业单位应对存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帐实相符。存货盘盈、盘亏应及时调帐。
  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系统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明细目录。
  第四十一条 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维护和保养,制定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二)购建和调入的固定资产,由单位财产物资管理部门负责验收,单位财务部门参与验收。购进贵重仪器等专业设备和新建的房屋及建筑物竣工时,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验收。经验收后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帐并交付使用。
  (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市场价格和新旧程度估价入帐,或根据捐赠时提供的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四)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一般经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具体审批权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
  (五)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转入修购基金。
  (六)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做到帐、卡、物相符。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第四十二条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等。
  (一)文化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无形资产的评估确认、开发、保护、使用和转让进行管理。
  (二)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
  (三)文化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计入事业收入。文化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计入事业支出。
  第四十三条 对外投资是指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一)文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
  (二)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三)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经济效益论证,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增值。
第八章 负债管理
  第四十四条 负债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第四十五条 文化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
  (一)借入款项是指文化事业单位为开展各项活动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入的款项。
  (二)应付款项和暂存款项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应付未付的各种款项。
  (三)应缴款项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收取的应当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上缴的款项。
  第四十六条 文化事业单位应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
第九章 事业单位清算
  第四十七条 文化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清算。
  第四十八条 文化事业单位清算,应当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资产负债表、财产目录和债权、债权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四十九条 文化事业单位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其资产分别按下列办法处理:
  (一)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文化事业单位,其全部资产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二)转为企业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转作国家资本金。
  (三)撤销的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四)合并的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后处理。
第十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五十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文化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文化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计算准确、说明符合实际情况,并定期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
  第五十一条 文化事业单位报送的年度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五十二条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文化事业发展状况、事业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情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五十三条 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事业效果、预算执行、资产使用、支出状况和财务管理等。
  第五十四条 财务分析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
  (一)财务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预算完成率、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事业收入增长率、经营收入增长率、图书馆购书费占预算支出的比率等。
  (二)业务指标包括:演出场次、观众总人数、剧场座位年度利用率等。
  除上述指标外,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业务特点确定财务分析指标。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国家对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依据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六条 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非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依照本制度执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五十七条 下列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特定项目,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或者相近行业财务制度,不执行本制度:
  (一)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
  (二)文化事业单位对接受外单位要求投资回报的经营项目;
  (三)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的具体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
  第五十八条 主管部门所属的文化科学研究单位和学校执行同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第五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制度,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报财政部、文化部备案。文化事业单位可按照本制度,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负责修订和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1992年12月30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92)财文字第753号]同时废止。
  附:财务分析指标
附:
               财务分析指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经费自给率=-----------------------×100%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
    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
   =--------------------------×100%
            事业支出
  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
    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
   =----------------------×100%
         事业支出
        负债总额
  资产负债率=----×100%
        资产总额
        当年预算完成数
  预算完成率=-------×100%
        当年预算计划数
             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占总收入比率=----×100%
              总收入
             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率=----×100%
              总收入
           当年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增长率=(------—1)×100%
           上年事业收入
           当年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增长率=(------—1)×100%
           上年经营收入
            全年图书馆购书费
  图书馆购书费比率=----------×100%
           全年图书馆预算支出数
              全年观众总人次
  剧场座位年度利用率=----------×100%
            365天×剧场座位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 [2007] 24号 2007年2月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继续支持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现将有关所得税政策明确如下:
  一、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捐赠法》的规定,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科普单位的捐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法字[1994]3号)第十二条规定的,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O%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二、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三、对宣传文化企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53号)有关规定取得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收入和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收入,不计入其应纳税所得额,并实行专户管理,专项用于新技术、新兴媒体和重点出版物的引进和开发以及发行网点和信息系统建设。
  四、本通知所述科普单位,是指按照《科技部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改字[2003]416号)的有关规定认定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台、站)、气象台(站)、地震台(站),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等。
  五、本通知所述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其范围为:
  1.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2.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3.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4.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上述国家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办法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会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订。
  六、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此前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继续支持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宣传文化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支持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07年1月1日起,将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至13%。
  “音像制品”,是指正式出版的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
  “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使用计算机应用程序,将图文声像等内容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具有确定的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内嵌在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设备、电子显示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设备、电子游戏机、导航仪以及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上读取使用,具有交互功能,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体。载体形态和格式主要包括只读光盘(C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蓝光只读光盘HD-DVD ROM和BD ROM等)、一次写入式光盘(一次写入CD光盘CD-R、一次写入高密度光盘DVD-R、一次写入蓝光光盘HD-DVD/R,BD-R等)、可擦写光盘(可擦写CD光盘CD-RW、可擦写高密度光盘DVD-RW、可擦写蓝光光盘HDDVD-RW和BD-RW、磁光盘MO等)、软磁盘(FD)、硬磁盘(HD)、集成电路卡(CF卡、MD卡、SM卡、MMC卡、RS-MMC卡、MS卡、SD卡、XD卡、T-Flash卡、记忆棒等)和各种存储芯片。
  二、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实行以下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一)对以下出版物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新华社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军事部门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
  上述各级的机关报纸和机关刊物,增值税先征后退范围掌握在一个单位一报一刊以内。
  2.科技图书、科技报纸、科技期刊、科技音像制品和技术标准出版物。
  3.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中小学的学生课本。
  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
  5.盲文图书和期刊。
  6.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内批准注册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
  7.列入本通知附件1的图书、报纸和期刊。
  上述图书包括租型出版的图书。
  (二)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华书店和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销售的出版物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三)对下列印刷、制作业务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1.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报纸、期刊的印刷业务。
  2.对少数民族文字的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制作业务。
  3.列入本通知附件2的新疆印刷企业的印刷业务。
  三、自2006年1月l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实行以下增值税免税政策:
  (一)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区、旗,下同)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对新华书店组建的发行集团或原新华书店改制而成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县及县以下网点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
  县(含县级市、区、旗)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包括地、县(含县级市、区、旗)两级合二为一的新华书店,以及对因撤县(县级市、区、旗)改区名称发生变化的新华书店,但不包括城市中县级建制的新华书店。
  (二)对经国务院或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实行以下营业税政策:
  (一)对电影发行单位向放映单位收取的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对科普单位的门票收入,以及县及县以上(包括县级市、区、旗)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科普单位进口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免征其应为境外转让播映权单位代扣(缴)的营业税。
  (三)对报社和出版社根据文章篇幅、作者名气收取的“版面费”及类似收入,按照“服务业”税目中的广告业征收营业税。
  五、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对依本通知第二条第一款规定退还的增值税税款应专项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新兴媒体的建设和重点出版物的引进开发。对依本通知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免征的增值税税款应专项用于发行网点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六、享受本通知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增值税就征后退政策的纳税人必须是具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具有相关出版物的出版许可证的出版单位(包括以“租型”方式取得专有出版权进行出版物的印刷发行的出版单位)。承担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指定出版、发行任务的单位,因各种原因尚未办理出版、发行许可的出版单位,经省级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商同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核准,可以享受相应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纳税人应将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出版物在财务上实行单独核算,不进行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优惠政策。违规出版物和多次出现违规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优惠政策。
  七、本通知的有关定义
  (一)本通知所述“科普单位”,是指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
  (二)本通知所述“出版物”,是指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规定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所述图书、报纸和期刊,包括随同图书、报纸、期刊销售并难以分离的光盘、软盘和磁带等信息载体。
  (三)图书、报纸、期刊(即杂志)的范围,仍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部分货物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国税发[1993]151号)的规定执行。
  (四)本通知所述“科技图书”,是指按照《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T124514001)规定在其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第三部分正式列有指定分类号的图书,分类号不止一个时,以第一个分类号为准。
  (五)本通知所述“科技报纸”的具体范围按附件3执行。
  (六)本通知所述“科技期刊”,是指按照《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9999-2001)的规定列有指定分类号的期刊。
  (七)本通知所述“科技音像制品”,是指按照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ISRC)规则列有指定分类号的音像制品。
  (八)上述“指定分类号”是指下列分类号: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和Z2(百科全书、类书)。
  (九)本通知所述“技术标准出版物”,是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出版的使用统一书号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图书(包括合订本、单行本以及使用标准书号的电子出版物)。
  (十)本通知所述“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是指以初中及初中以下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报纸和刊物。
  (十一)本通知所述“中小学的学生课本”,是指普通中小学学生课本和中等职业教育课本。普通中小学学生课本是指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由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定而具有“中小学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中、小学学生上课使用的正式课本,具体操作时按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春、秋两季下达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所列的“课本”的范围掌握;中等职业教育课本是指经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供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专业学校学生使用的课本,具体操作时按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下达的教学用书目录认定。中小学的学生课本不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学参考书、图册、自读课本、课外读物、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辅助性教材和辅导读物。
  八、办理和认定
  (一)本通知规定的各项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财预字第55号]的规定办理。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负责增值税先征后退初审工作的财政机关要采取措施,按照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用途监督纳税人用好退税或免税资金。
  (二)科普单位、科普活动和科普单位进口自用科普影视作品的认定仍按《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3]41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版物和电影拷贝增值税及电影发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8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若干报刊享受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8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人民公安报执行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l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英文〈中国妇女〉杂志和华文教材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2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新疆新华书店增值税退税范围的通知》(财税[2002]4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县改区新华书店增值税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3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 科技部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55号)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及第三条的营业税政策规定、《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版物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03]9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标准等出版物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239号)、《财政部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综合类科技报纸增值税先征后返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疆出版印刷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47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刷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48号)同时废止。按照本通知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应予免征的增值税或营业税,凡在收到本通知以前已经征收入库的,应予以抵减以后纳税期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或者直接予以退库处理。
  附件:(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节   人事制度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事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文化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人发[2003]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人民政府人事厅(局)、文化、文物厅(局),党中央各部门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事部
文化部
二00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文物事业单位,下同)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办发[2000]15号)、《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人发[2000]78号),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遵循文化行业专门人才成长的规律,理顺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民主,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3、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逐步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
  二、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制度
  4、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保障的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文物、博物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 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合理地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对艺术表演团体等具有公益性又可不同程度地实行经营运作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提高流动岗位所占比例,促进人员流动;对直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事业单位,可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5、调整人员规模和结构,形成专业门类齐全、梯次结构合理的各类专业人员队伍。采取措施稳定从事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人员队伍;搞活从事文艺表演、中介服务、开发经营的人员队伍,逐步减少财政支持的人员规模。
  6、构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人关键岗位。重视文化艺术人才的规划、培训和开发工作。努力改善文化艺术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中青年优秀人才进修深造和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创造条件。采取必要措施,吸引、鼓励海外文化艺术人才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国服务。
  三、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
  7、实行行政领导人员负责制的单位,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单位,要充分保证行政领导人的经营和管理权。文化事业单位作为法人实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8、不同类型的文化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委任、聘任、选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按照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选拔方法。实行任前公示制。积极探索完善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行政副职由行政主要领导人聘任的,必须通过民主程序提名推荐,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主管部门考察批准后,由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人履行聘任手续。党组织的负责人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产生。
  9、建立和完善行政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办法,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人员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10、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转换用人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推行聘用制应先易后难,稳步实施,逐步到位。
  11、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应在国家核定的编制和人员计划内,公布缺员岗位的用人条件和职责,公开招考,择优聘用。专业技术岗位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
  12、加强聘后管理工作。聘用合同订立后,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并全面履行合同。受聘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聘用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地完成岗位工作;聘用单位应当为受聘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约定的权利和待遇。文化事业单位要完善岗位考核办法。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晋级、收入分配、奖惩和解聘的重要依据。加快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人员聘用中的人事争议问题,化解矛盾,维护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13、实行解聘、辞聘制度。文化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解聘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解聘、辞聘,疏通人员出口,促进合理流动。单位解聘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辞聘后,单位和工作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人事行政关系、档案接转以及社会保险关系调转等手续,做好后续工作。
  14、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发展规划、人才结构等多种因素,合理设定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做到职责明确、权限清晰、条件合理、待遇透明。对基础性、骨干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对工勤等辅助性岗位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对自由从业程度高的岗位,以及指挥、首席等特殊岗位可试行项目(剧目)聘任管理。鼓励艺术表演团体试行剧目制作人制、演出经纪人制和演员签约制。
  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文化事业单位可根据岗位要求和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既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既可短期聘用,也可长期聘用。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要注重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社会效果和实际贡献,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聘用要注重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经营管理岗位的聘用要注重成果转化、市场开发和经济效益;对工勤岗位要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
  15、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教学、表演、学术交流及研究开发活动。根据文化交流和合作需要,允许单位选派工作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企业或其他相关单位工作。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合同和协议,明确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五、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16、文化事业单位要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文化行业从业特点,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17、文化事业单位可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特点,探索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保障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津贴分配改革力度,适当拉开差距,搞活内部分配。具有公益性又可实行经营运作的单位,可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根据国家有关分配政策,将工作人员的收入和所在岗位、实际贡献直接挂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可根据工作任务、社会贡献和单位积累合理确定内部分配办法。经有关部门批准,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高薪聘用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从业早、淘汰快、艺术青春短的舞蹈、武功。杂技、管乐,以及考古发掘和钻探、文物保护和修复等特殊专业的从业人员,实行更为灵活的分配办法。
  18、探索具有文化行业特点的新的分配机制。积极开展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试点。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量、所承担责任及风险的大小,劳动的复杂程度等情况,将管理、技术、责任一并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十分突出的业务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实行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
  六、稳步推行人事代理,促进人员合理流动
  19、稳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文化事业单位根据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可将受聘人员的人事行政关系委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管理,逐步建立起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新型的人事关系。本实施意见下发后,对新招聘人员,原则上都要实行人事代理;对原有职工,要按照自主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代理事项和代理范围。
  20、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艺术人才市场,通过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库、推行文化艺术人才网络化管理等手段,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21、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对这次改革中的未聘人员,要坚持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安置。单位可通过离岗培训等方式促进内部转岗,也可采取由单位、行业或委托政府人才中介机构等多种方式对未聘人员集中管理,促进未聘人员的转岗安置。对因受职业限制,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的人员,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为其向教学、研究和生产单位流动提供便利。鼓励创办与之相关的教学、培训实体,为未聘人员转岗就业提供条件。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要采取必要措施切实保障未聘人员待岗期间的基本生活。加大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力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长期从事舞蹈、武功、杂技、管乐等特殊专业的人员,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以利人员新老更替。
  七、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22、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宣传、人事部门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指导协调,文化、文物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3、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与文化方面的其他改革措施相配套。本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地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本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在通过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启动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4、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关系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改革进程中,要坚持依法办事,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文化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舆论宣传,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保证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

文化部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
职业资格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人发[2002]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部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2]7号)精神,建设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为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根据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和人才教育培训的有关精神,针对基层文化队伍的现状,制定本意见。
  一、在基层文化从业人员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
  (一)在部直属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所属文化单位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同时,在县(市、区)以下专业表演人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图书资料工作人员、文化经纪人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中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从业人员只有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才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二)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起点条件,也是基本条件;执业资格是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准入条件。在基层文化队伍中,文化经纪人须取得执业资格,其他人员须取得从业资格。
  (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开始建立,到2005年全面实行。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对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对现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认定。对新进入人员,必须通过考试的方式取得职业资格,然后再予以聘用。
  (五)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政策制定、考试考核、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由文化部会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文化部委托有关单位组织实施。
  (六)在获得了职业资格的基础上,从业人员可按照本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情况,根据本人的学历条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等申报考评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七)与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称考评制度相配套,在基层文化从业人员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某些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结果将作为职业资格确定的参考条件,具体内容另行规定。
  (八)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实行注册登记制度。文化部负责制定注册登记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委托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予以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对注册登记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九)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处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责。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关系基层文化的建设和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十)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是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他们取得相应岗位证书、获得和保持职业资格、考评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重要条件。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采取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安排,从长计议,分步实施。
  (十一)省级(含省)以下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以所属专业培训机构和艺术院校等为基地,负责地、县文化培训机构师资的培训;地级文化行政部门以所属的艺术学校等为基地,负责县级所属艺术团体、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县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重点培训所属文化单位专业人员及乡镇文化站负责人。
  (十二)强化学历教育。通过艺术院校、党校、行政院校、教育学院等的在职教育或脱产学习,努力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学历。到2005年,县级以下文化单位从业人员一般要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十三)专业培训内容主要是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法律法规,文化艺术常识,文化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培训的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开阔思路,增长知识,提高履职能力。
  (十四)文化部根据不同类别教育培训的需求组织有关单位编写培训大纲和重点教材。各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也可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
  (十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现有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又要以各种形式广泛联系和充分利用社科单位、研究机构、其他院校的教师资源,借助社会的师资力量开展培训工作。
  (十六)采用各种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现有传媒手段的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还要运用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各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业人员接受网络教育与培训。
  (十七)提倡东西部对口支援。落实文化部《关于培训西部文化干部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利用东部的人才等资源优势,对口帮助西部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基层文化从业人员。
  (十八)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结束时都要进行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证书,以此作为晋职、晋级的参考。
  (十九)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指定领导干部专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培训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文化部
                     二00二年八月二日
文化部全国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基本条件(试行)
(2000年1月1日)
  申请晋升研究馆员或副研究馆员的图书资料系列专业人员在担任副研究馆员或馆员期间,应同时具备下列五项要求:
  一、思想政治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服从单位安排,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语言要求
  申请晋升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语言方面应满足下列规定之一:
  (一)参加人事部组织的职称外语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考试成绩达到本地区(部门)规定的参评分数线。
  (二)参加本地区(部委)组织的外语考试,成绩合格。
  (三)符合本地区(部委)规定的参加古汉语考试条件,古汉语考试成绩合格。
  (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免以上语言考试:
  1、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晋升研究馆员。
  2、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晋升研究馆员。
  3、获得博士学位,晋升副研究馆员。
  4、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且为本单位业务工作骨干,晋升副研究馆员。
  5、取得国家承认的外语专业大专以上第二学历,晋升副研究馆员。
  6、引进的优秀人才晋升副研究馆员。
  7、参加全国外语水平(WSK)考试,达到出国分数线,晋升副研究馆员。
  8、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文。
  9、符合本地区(部委)规定的免试条件。
  三、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请晋升研究馆员: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副研究馆员职务5年以上。
  2、取得两个大学专科学历,其中一个为图书情报专业,担任副研究馆员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或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担任副研究馆员职务7年以上。
  (二)申请晋升副研究馆员:
  1、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馆员职务2年以上。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馆员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或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17年以上,担任馆员职务6年以上。
  四、论著成果要求
  (一)申请晋升研究馆员职称,须有任副研究馆员以来须正式出版的著作2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本专业论文5篇。
  (二)申请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任馆员以来须正式出版的著作1部或在省级以上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专业论文3篇。
  (三)从事图书情报资料工作自动化、网络建设、计算机系统开发等图书情报资料现代技术工作的人员,申请晋升高级职称,要符合以下条件:
  1、申请晋升研究馆员职称,须负责地、市级以上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现代技术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研制,担任过至少1个省级或2个地、市级项目的负责人,主持项目的立项论证、结构设计、软件编写、实施应用,并通过相应技术成果鉴定,独立撰写技术报告。任副研究馆员以来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专业论文5篇。
  2、申请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须在地、市级以上项目中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维护,作为技术骨干攻克重要技术难题,作为重要参加人撰写技术报告。任馆员以来正式出版专著1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专业论文3篇。
  五、工作能力和业绩要求
  (一)申请晋升研究馆员:对图书情报、信息资料研究有较深的造诣;能够指导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学术研究,解决业务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工作成绩卓著,并在担任副研究馆员期间主持制订过1项业务建设规划、业务工作条例,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申请晋升副研究馆员:对图书情报、信息资料有较深的研究;能够指导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一般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学术研究,解决业务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工作成绩显著,并有1篇担任馆员期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部门领导或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的有独到见解、旨在改善业务工作流程、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研究报告。
  六、继续教育要求
  (一)晋升高级职称人员,须参加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达到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要求。
  (二)晋升高级职称人员,每年应进行专业研修,了解图书情报领域的工作情况、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完成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
  (三)对不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有条件的要进修图书情报专业相关课程,逐步达到同等条件人员的要求。
  七、关于破格晋升
  不具备规定的硬性评审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破格晋升职称。
  (一)破格晋升研究馆员
  1、高层次引进人才,主持制定省级以上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专项业务规划,有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专业论文5篇。
  2、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半年以上,有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专业论文5篇。
  3、获得博士学位,担任副研究馆员2年,有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专业论文5篇,在本专业的某一领域有特殊业务技能,起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4、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重要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三等以上奖项或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担任副研究馆员3年,有1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专业论文5篇。
  (二)晋升副研究馆员
  1、海外学成归国的特殊引进人才,在县(区)级以上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主持专项业务规划,解决业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取得良好效果,有专著1部或发表的论文3篇。
  2、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半年以上,有专著1部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本专业论文3篇。
  3、作为骨干参加省部级以上重要研究项目,获得省部级三等以上奖项3次,担任馆员4年,有1部专著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专业论文3篇。
  4、从事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或图书情报资料机构资料情报工作及管理工作有系统认识和一定研究,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较大管理问题,被公认为本单位能独挡一面的管理工作骨干。担任馆员6年,正式发表过2篇管理方面的论文、独立拟订过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文件。

参考书目: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8月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
张武耕、李玲 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之探讨间  图书馆论坛  1999年第1期
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初论》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年第1期
赖小云《试论图书馆服务创新》 图书馆论坛  2004年第4期
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年8月
王世伟《图书馆学文献学论丛》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4月
倪波、荀昌荣《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1年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
赵建军《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浅议》现代情报  2003年第7期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工作的部分照片资料: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任馆长时的留影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任馆长和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期间召开淄博市图书管学会理事会会议现场。
           
           
           
         
               周雁翔参加国际图联代表大会的照片
         
         
         
         
      周雁翔在全国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发言
        
      周雁翔与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在中央党校合影
         
周雁翔在山东图书馆共工作会议做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图书馆动作的报告
         
        
         
         
         
         
         
         
         
         周雁翔访问朝鲜在平壤
         
                   周雁翔访问法国在巴黎
        
            周雁翔访问法国图书馆在塞纳河畔
      
     周雁翔访问丹麦在海滨安徒生童话美人鱼雕像前留影
      
            周雁翔访问荷兰在阿姆斯特丹
         
           周雁翔砸人淄博市图书馆时欢迎石景宜夫妇的合影
           
周雁翔担任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时在四川绵阳代表大会的合影
     上图为: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但任馆长和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是的部分照片资料。
         
  
周雁翔在图书馆办公室照片:时任:淄博市市图书馆馆长、淄博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首届主席、全国图书馆学术论文评委会主任,主持了14届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和学术论文评奖活动;《图书馆天地报》主编、创刊人;国际图联62届和63届代表。

                           
                           周雁翔在国际图联62届代表大会上
周雁翔与图书馆血脉相连的情缘
                                                               牧 蕴


    编者按:周雁翔教授是图书馆研究馆员,曾深造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担任山东淄博市图书馆长期间当选为: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兼任全国图书馆学术论文评委会主任、连续主持了十余届全国馆馆长联席会议和十余届全国图书馆学学术会议和评奖活动,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国图书馆界的好评和赞扬。
    周雁翔教授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图书馆有目共睹的辉煌业绩,他在创新传承开拓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同时,百忙中著书立说丰厚,先后在全国报刊和研讨会上发辫论文百余篇、主编了各类文集百余部,个人专著二十余部,并创刊了《图书馆》天地报影响广泛,对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并与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将周雁翔先生的几部出版的关于图书馆的书籍及其序言和相关文章奉献给大家分享共勉,相信大家会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

   
周雁翔出版的关于中国图书馆建设的著作《托起智慧的太阳》
   
    周雁翔与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合影。图书馆专家,
62届国际图联组委会主任、著名学者、中国图书馆领导者、图书馆管理家、教育家。

   周雁翔 一个图书馆家的情怀

——为周雁翔专著图书馆论文集》《托起智慧的太阳》作序

                         杜 克


    谈起图书馆,谈起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当然与我长期从事图书馆事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关,而图书馆本身这座知识的宝库所存在的巨大诱惑力和说服力则更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两个文明的象征,而且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移,新的时代、新的形势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诸如体制、经费、人才、管理都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认真分析、科学布署。当前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整个社会对图书馆的作用还没有形成共识,对图书馆的认识、理解、支持、利用不够。因此除需要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外,还需要一大批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人才队伍。淄博市图书馆周雁翔同志提出“树立图书馆的新形象,展现图书馆人的新风采,把让整个社会认识、理解、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做为己任”,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初识雁翔,是在1993年9月的北京,当时我主持由中央党校和文化部在中央党校共同举办的全国“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建设”馆长研讨班。雁翔同志虽到图书馆不久,但他的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图书馆改革之路”的言谈,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他热情、豪放,典型的山东大汉性格以及他旺盛的精力和苦苦求索、执着敬业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特别是他的论文《做好地方文献的文章是创办特色图书馆的突破口》更是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巨大反响,得到了赞许与好评,从而成为图书馆论文中的典范被传扬。
    我与雁翔的第二次握手是在1994年夏的北京图书馆,时值香港爱国人士石景宜先生向国内六十家图书馆赠书活动,彼此相见,格外亲切,就象多年的老朋友。他带来了淄博市图书馆编印的小报《图书馆天地》和他刚出版的新作,词集《飞鸿之声》、论文集《蒲松龄纪念馆》,还有他主编的《全译白话聊斋志异》和他作词的盒式录音磁带《情溢聊斋春漫淄博》周雁翔专辑。这些作品包含着雁翔的心血和情意,也展示出了他的才华和走过的道路。由此
我才知道雁翔同志不仅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图书馆馆长,而且是位作家,是位社会活动家。
    1995年6月末,在广东佛山举办的石景宜先生向国内一百二十个图书馆赠书签字仪式活动中,我又与雁翔重逢。这次,我们更是熟上加熟,在登记处一听说雁翔已经住下,我便去房间找他,彼此没有客套,开门见山促膝而谈,通宵达旦,内容当然还是图书馆。他将几篇刚出手的论文《树立图书馆的新形象,展现图书馆人的新风采,把让整个社会认识、理解、重视、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作为己任》、《论图书馆的演化、现状与出路》、《作好地方
文献的文章是建设有特色图书馆的重要突破口》及《关于淄博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和选址》、《淄博市图书馆新馆建设总体方案设计》等洋洋数万言给我,看后觉得都颇具见解和新意。同时,他还给我带来了他主编的三十余万字的图书馆论文专集《百家论丛》和他刚出版的诗集《雁翔诗选》等。我真佩服雁翔的精力,每次见面都有新作问世,都有对图书馆工作的新消息、新探索、新成就。
    96年春节将至,又捧读雁翔的新作《名人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在这一百多位国内外名人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中,雁翔再次将图书馆的重大作用告诉社会、告诉人们,图书馆这轮智慧的太阳是无私的,是永恒的,她不仅照耀着我们人类历史的过去,也照耀着我们人类进程的未来。许多领袖将帅、文坛泰斗、科学巨匠、文艺英豪、诸子百家的实践早已雄辩地证明:图书馆是名人和成功者的摇篮。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掌握知识、掌
握信息、驾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衡量新一代人才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探讨图书馆发展战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形成社会对图书馆重要作用的共识,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我们图书馆人的加倍努力。
    雁翔这本集子是他历时三年来在“淄博晚报”开辟的“名人与图书馆”专栏里所撰写发表的文章,其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可想而知的。这次结集出版,会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唤起更多的有志之士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跨入成功者的行列,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我深信捧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会与我有此同感,也相信全国各地图书馆界同仁会得到启迪,获得一本宣传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好书好资料。
雁翔同志正值年富力强出成果之时,又有得天独厚的图书馆这一圣洁文明的沃土为根基,坚信雁翔年年都会有个丰收的金秋。同时我也希望图书馆有更多的向周雁翔这样的馆长,有他们这样的基层图书馆长实乃图书馆之幸,图书馆事业之幸啊!
  真诚地祝福雁翔同志!
                                       杜克
1996年8月于北京
注:杜克、原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图书馆专家,62届国际图联组委会主任、著名学者、中国图书馆领导者、图书馆管理家、教育家。


    周雁翔关于中国图书馆建设的出版的专著《不解之缘》
《不解之缘序言》:                                                        
     我所认识的周雁翔   

                                             王 伟

   那是1993年3月的一天上午,电话中传来雁翔那豪爽而幽默的声音:“我‘农转非’到城里来了!”我楞了一下,连忙问:“让你到哪个单位?给你顶什么‘乌纱帽’?”电话那边说:“市图书馆,已经上任好几天了……”我说:“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呀!毛主席当年不是也在北大当过图书管理员吗!抽时间找几个朋友给你贺贺……”
    几天之后,我到雁翔的办公室去看望他。说心里话,我为雁翔到城里来工作而感到高兴。但高兴中担心的是:雁翔正满腔热忱地在蒲松龄纪念馆干得风风火火,事业上如日中天,当图书馆馆长这个弯他能转过来干好吗?的确,我对当时市图书馆的形象不敢恭维:虽然图书馆地处闹市区,但在经济大潮下,靠大路的一面盖起了文化商场,使得图书馆主楼缩在了里面,要进图书馆得从一侧的脏、乱、差的小巷进去,才能看见图书馆的大门口,也难怪很多人竟不知市图书馆在什么地方。
    见面之后,我本想能先听听雁翔发几句牢骚,但他不等寒暄,先滔滔不绝地向我大谈他的打算。在这次见面中,我也向他谈了刚刚创刊不久的《淄博晚报》,已经开辟了一个“读书”专版,如果有时间,可以给该版写点稿。我知道,无论在那里,雁翔手中的笔是不会停下来。他满口答应下来。
    事隔不久,雁翔让人送来他写的一篇“歌德与图书馆”的稿子,我看后认为很好,并且认为可以以“名人与图书馆”为栏目,在“读书”版上连续刊登同类型的稿子。当我在电话中将意思告诉雁翔时,他说自己也想过系列写下来,但怕滥竽充数,使我们为难。我让他放手写下去。于是《淄博晚报》便有了“名人与图书馆”这个专栏。应该说,在《淄博晚报》上开设个人专栏,到目前为止雁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这个栏目历经三年,从没间断,并且受到读者的好评。有位中学生来信说,他把这个栏目的稿子都剪贴下来了。看到报纸上的栏目受到读者赞扬,是办报人最高兴的事,同时我也为雁翔而高兴。我知道,这
都是他灯下笔耕的结果。
    短短的三年过去了,雁翔领导的淄博市图书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通向图书馆大门的坎坷泥泞小路,铺上了彩色水泥路面,一侧的残墙断壁被拆除后,修建成了八十多米长的“绿岛文化艺术长廊”,并先后举办了“中国图书简史展”、“地方文献展”、“图书馆新馆荟萃展”、“摄影作品展”等十几个展览。院内破烂不堪的旧墙旧房,拆后新建上了绿地、花池,特别是进了大门迎面的大型壁画“图书馆之光”,是雁翔亲自策划、参加设计,由名画家绘
制,它不仅代表了焕然一新的图书馆新形象,也展现了图书馆的进化沿革,同时也表现了图书馆人崭新的精神面貌。在工作中雁翔提出了新的建馆方针和新的馆纪馆风,并优化了内部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在雁翔的主持下,征集了全市有关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七十多篇论文,主编出版了淄博市第一本图书馆研究论文集《百家论丛》。为了加强与兄弟馆之间的信息沟通,雁翔还创办了报纸《图书馆天地》,加强业务交流,受到同仁
们的称道。除了正常的图书馆业务外,雁翔还创办了“地方文献资料室”、“齐文化书库”、“聊斋学书库”,这不仅为淄博特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服务于淄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也使馆藏图书增加了地方特色的内容。专了让读者读到更多更好的书,雁翔还主持创建了联锁店形式的。风帆读书社”,被省文化部门在全省推广。该种形式以最新的图书、最快的流通、最优的服务、最方便读者的方法,形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良性循环,开创了新形
势下办馆的新路,增加了图书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的活力。更让人称道的是,雁翔利用社会交往多的特长,通过朋友的帮助,结识了爱国人士、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使淄博市图书馆成为石先生向全国六十家图书馆赠书的成员馆之一。与此同时,图书馆也专门成立了“景宣书苑”,专门收藏石先生的赠书,填补了市图书馆一项空白。
    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资金缺乏是所有图书馆所遇到的共性。为了开拓以文补文的新局面,雁翔不怕得罪人,调整、整顿、理顺了图书馆所属的文化商场的关系,解除了部分违约合同,解决了承包人欠款问题。又成立了“淄博金钥匙集团开发总公司”,下设“图书销售公司”、“文化用品公司”、“绿岛酒家”、“杏花雨发廊”、“金钥匙服务中心”、“大卫艺术社”、“美容”、“广告”、“旧书服务中心”、“读者服务部”,还联办了“自行车大世界”、“电子器材商场”、“博大公司”等经营实体,年创利近六十万元。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美化了图书馆的环境,加上配套服务,吸引了读者,
提高了社会效益。
    作为一馆之长,只有自己的努力还不行,必须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共同把工作干好。雁翔三年多来吃住在馆里,几乎没休过星期天,忙的连家也顾不上.至今身为一馆之长的他,还是无房户。家属调来一年多了还临时住在原来用旧办公室改的单身宿舍.一年四季不见阳光。尽管他拼搏劳累,身体不好,但他白天与同志们一起干,晚上掌灯学管理,钻业务,写论文,搞创作,还与同志们谈心,探讨图书馆改革的新路子。雁翔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福
利待遇.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离退休的老干部,雁翔也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经常把他们请回来开座谈会,请他们献计献策。尽管馆里的房子十分紧张,但雁翔还是力主建了文化娱乐中心,开设了乒乓球室、台球室、羽毛球场、蓝球场、健身房、卡拉0K小舞厅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活跃了全馆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领导的凝聚力。在连续二届文化系统举办的运动会上.他们几乎包罗了全部冠军。这是一般图书馆所不能办到的。
    近几年,当听到不少人赞扬市图书馆发生了巨大变化时,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因为我知道,雁翔到哪里,哪里就会有开拓,就会有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这是他的性格,他的能力所在。但我更知道雁翔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劳动。
    我认识雁翔是在1984年,当时他刚刚到座落于淄川
洪山镇的蒲松龄纪念馆不长。虽然我在报社听到许多同志说起雁翔写的文章和诗歌,但人却未见一面。那是在一次陪同明友去“蒲松龄纪念馆”参观时,雁翔亲自给我们进行讲解。他在讲解中的生动幽默使我及朋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以后我曾多次去过“蒲松龄纪念馆”,讲解员也都换成了漂亮的小姐,而且解说词也是雁翔撰写的,但听后的感受却没有第一次时的感受深。我想,再好的解说词,也必须经过讲解员的再创造才能打动人。从那
开始,我们书信往来,成了好朋友,了解也就更深了。
    雁翔在“蒲松龄纪念馆”,从一个部门的领导到担任馆长,前后达十多年,而该馆也有了长足发展。应该说,雁翔把自己年华的黄金时期贡献给了“蒲松龄纪念馆”。在这十年中,我每次到“蒲纪馆”都感到了新变化。原先“纪念馆”除故居外,只有两个小院,陈设也比较简单。雁翔担任馆长后,一方面争取有关部门对馆里支持,进行扩建和丰富馆藏,另一方面成立了“聊斋文化艺术开发总公司”以及“聊斋文化艺术基金会”,走以馆养馆的路子,使简陋的“纪念馆”焕发出了生机,不但建筑规模扩大了,人员增加了,馆藏丰富了,陈列更新了,而且成立了“蒲松龄研究会”成为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名人纪念馆之一。正是雁翔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蒲纪馆”这份事业上,所以,当一纸调令要他走时,他真是恋恋不舍,要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牵着他的心啊。这份情感,我十分清楚。后来有一次我宽慰他说:“人挪活,树挪死,何况是从偏僻小村进了城。人不能只重复自己能做好一件事,如果在另一个领域证明自己也能干好,这才是一个成功者”。雁翔说:“这话对!”果然,淄博市图书馆因他的到来,又上了新的台阶,再创了历史的辉煌,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雁翔是个多才多艺的人,除了会当“官”之外,他的业培根等一批文坛巨匠,无不根扎于图书馆中。这些智慧太阳的巨子们,得益于图书馆,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同时他们又是支持发展图书馆的表率。他们将自己从图书馆得到的知识财富,注进自己新鲜的血液,又毫无保留地输入了图书馆,再造福于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轮智慧太阳的爱抚,我们都有责任作为这轮智慧太阳的一分子,来发光发热,推动我们整个社
会的发展。图书馆这轮智慧的太阳就是这样冉冉升起的。   
图书馆的萌芽,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文字记载,以商朝关于占卜记录的甲骨文为最早,那时已有史官,掌管典册。到东周时,各诸侯国有史官记言记事,已积累了大量典籍。进入封建社会,图书收藏利用已有了大的发展。秦统一后,在阿房宫收藏大量图书,并设“柱下史”负责管理。至汉,建石渠阁、天禄阁收藏天下之书。到唐就有了著名的藏书机构弘文馆、崇文馆等并设置官职相当高的秘书监负责管理。宋、元、明、清各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活动的需要,印刷术的发达,图书生产大量增加,图书馆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除皇家的藏书楼外,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在全国各地也有了相当的数量。而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教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建国后,图书馆更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形成了从来未有过的蓬勃局面。今天全国单公共图书馆就有二千五百多所,遍布每一个省、市、县,加上院校、厂矿、乡镇、部队的图书馆,在全国已形成了图书情报的网络。图书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地凝聚着人类精神的财富,在有限的空间里拥有了无限的宝藏。然而,这些宝藏的如何开发利用,又如何不断地将人们在社会对他所从事的、有意义的工作的执着和奉献。阅读该书的人们一定会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当然,这也包括我在内。
    祝贺该书出版的同时,期待雁翔再写出新的作品。1996年元月于淄博


    注:王伟、作家诗人、原《淄博晚报》副总编。曾为作者在淄博晚报开设了“名人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的专栏,周雁翔出版的专著《不解之缘》,就是淄博晚报专栏作品汇编成书的合集。

     
    周雁翔参加国际图联62届代表大会期间留影


周雁翔生活工作感悟箴言选辑
雁翔生活箴言:

假若这个世界有神,神就是父母,父母就是神。因为父母不仅养育了我们而且还给了我们精神。

    假若这个世界有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中有佛,佛则在,心中无佛佛则无。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佛心,将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假若这个世界有道,道就是德,德就是道。因此,有了道德,有了用道德衡量人之品质的起码标准。

    假若这个世界有情,情就是义,义就是情。有情有义才知道感恩,只有感恩的心,才是滚烫鲜活的心,否则是一颗僵硬冰冷的死心。
   
    周雁翔教授工作照
雁翔图书馆箴言:

  图书馆是成功的摇篮。

  图书馆是知识的喷泉,智慧的常青之树。

  热爱图书馆吧,它会给您无穷的力量和财富。

   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太阳,它无私的、永恒的智慧光芒永远照耀着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静静的聚集,默默的诉说,迭起是历史的丰碑,摆开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历史的脚步在这里回响,明天的历史又从这里开拓。

       书是燃烧的知识火炬,它永不熄灭的光芒照耀着前人奋斗的历史,也指引着后人去创造未来。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员是茫茫书海的烛光和灯塔;求知的人都如聪明的鱼,无不尽情的遨游。

       走进图书馆,如同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更会、更好地创造我们明天的太阳。

       图书馆是最无私知识宝库,昨天的事问她,今天的事问她,明天的事问她,不管谁问她,她都会无私的有问必答。

      没有比图书馆更好的地方和环境了,灿烂的阳光,清新的雨露,无尽的春华,累累的秋实;蓝天碧水的的大千世界;山峦起伏的绿涛滚滚;看百鸟起舞,听天籁之音;它喷涌着知识的清泉,让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何谓图书馆?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大脑。它储存着人类奋斗史上最为不朽的硕果,无数前贤那伟大灵智和亲切的言谈宏论,经久而常新的出现在你的面前,回响在你的耳畔,无数成功的经验与教训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我们明天的蓝图亦根植在他们的思想里彩绘而成。

  国际图联62届北京会议组委会颁发给周雁翔的纪念牌

《托起智慧的太阳》自序:   

    让我们托起这轮智慧的太阳

                                             周雁翔

      当红日燃尽了夜色,重新把光明还给新的一天的时候,渡过黑夜的人们懂得如何珍惜利用这一半金子般的光明,总安排得紧紧张张、匆匆忙忙,一切都赶在落日的前头。否则暮帏垂下,除借助灯笼火把做些力所能及的外,只有在梦里憧憬下一个黎明的计划,翘首盼望那轮新的丽日。于是,古往今来关于太阳的颂歌写满了人类奋斗的历史。太阳是光明的象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是今非昔比,人类已从茹毛饮血的蒙昧走向了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获得了知识,用知识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自然并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从钻木取火到电的发明,从人直立行走到蒸汽饥、汽车、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的诞生及科幻未来人造太阳的升空。这些已经实现垂勺和渴望实现的靠什么?靠知识、靠科学。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科学?知识在哪里?科学又在哪里?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的全部知识,体现了世界理性成长的全过程,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经验。”图书,这智慧的产儿,每一本都是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作为不断地收藏图书、放射着知识能量的图书馆,犹如一轮智慧的太阳,以她无穷的光焰照耀着今天,照耀着历史的过去和未来。这轮太阳不会被乌云遮盖,这轮太阳不会被黑夜淹没,她永远不落地、无私地奉献着它那不朽的、永恒的全部智慧之光。
    天上有个太阳,地上有个太阳。但我们知道天上的太阳,属于大自然之子,地上的太阳才属于人类自己创造的太阳。且不说自然界中的自生自灭,我们智慧的太阳,不但可以发展壮大,而且可创造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因为“无法想象,有什么东西能象图书那样,你需要多少,它就赐给你多少,更想象不出,有什么东西能象图书那样,不多不少地把整个宇宙奉献给你一个人。”“图书会教会你如何成为宇宙的主人。”所以说这轮智慧的太阳是万能的,她不仅给我们一个明朗的世界,照亮事物的现象,也照亮着事物的本质;她不仅使我们眼明,也会使我们心亮。她能化为人类奋斗不可阻挡的最有力的武器,也能化为人类思想的不知疲倦的翅膀,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可见,图书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是多么必需,多么重要,而且无可取代.然而这轮太阳,却需要人类不断输入新的能量,丰富她、完善她、重视她、利用她、支持她、发展她,这是项永远不能竣工的太阳工程。这些单靠图书馆人拼命的工作是不能完成的,她需要全社会来认识、理解、重视、支持、利用、投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图书馆是一切成功者的摇篮,历史上的所有伟人、名人,几乎没有哪位与书无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革命的导师是图书馆走出来的巨人,高尔基、鲁迅、茅盾、雨果、海明威、培根等一批文坛巨匠,无不根扎于图书馆中。这些智慧太阳的巨子们,得益于图书馆,是利用图书馆的典范,同时他们又是支持发展图书馆的表率。他们将自己从图书馆得到的知识财富,注进自己新鲜的血液,又毫无保留地输入了图书馆,再造福于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轮智慧太阳的爱抚,我们都有责任作为这轮智慧太阳的一分子,来发光发热,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图书馆这轮智慧的太阳就是这样冉冉升起的。
    图书馆的萌芽,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文字记载,以商朝关于占卜记录的甲骨文为最早,那时已有史官,掌管典册。到东周时,各诸侯国有史官记言记事,已积累了大量典籍。进入封建社会,图书收藏利用已有了大的发展。秦统一后,在阿房宫收藏大量图书,并设“柱下史”负责管理。至汉,建石渠阁、天禄阁收藏天下之书。到唐就有了著名的藏书机构弘文馆、崇文馆等并设置官职相当高的秘书监负责管理。宋、元、明、清各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活动的需要,印刷术的发达,图书生产大量增加,图书馆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除皇家的藏书楼外,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在全国各地也有了相当的数量。而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教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建国后,图书馆更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形成了从来未有过的蓬勃局面。今天全国单公共图书馆就有二千五百多所,遍布每一个省、市、县,加上院校、厂矿、乡镇、部队的图书馆,在全国已形成了图书情报的网络。图书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地凝聚着人类精神的财富,在有限的空间里拥有了无限的宝藏。然而,这些宝藏的如何开发利用,又如何不断地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慧之果吸收进来,再发挥出去,使这一良性循环健康地运行,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社会对图书馆认识不够、利用不足、自身因经费短缺不能及时地将新的图书较全地购入;图书馆人员素质还不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工资待遇低,造成队伍不稳定;藏书条件差,环境恶劣不适应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体制自身又不完善,形不成系统的图书情报网络;至今还没制定出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法规等均成为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今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开放的必需。笔者以为图书馆人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自己的形象,从图书馆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图书情报行业的优势,发掘潜力,应改革开放之需,合时代脉搏,走双向发展、双轨管理之路。业务方面逐步形成图书、资料、信息、地方文献、知识传播交流的中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推动社会两个文明的发展。经营方面逐步从小打小闹的格局中解放出来,形成以图书、信息为龙头的文化经济实体,组建一支能下海闹市、懂管理、懂经营、懂市场规律的队伍。两者互补,水涨船高,恰如图书馆事业腾飞的双翅。除此还要加强对外宣传,把让整个社会认识、理解、重视、利用、支持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人的神圣职责。如政府加大投放,给予优惠政策;健全图书馆法规,以法从严治馆;购书费单列,专款专用;社会资助、捐献、网络交流;地方文献征集要形成规定,纳入征集的轨道,无条件的向图书馆输送等,都是搞活图书馆,发展图书馆所必要的。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图书馆事业愈是显示出她不朽的诱人的生命力。在商潮翻滚的广州、佛山、深圳等图书馆里,从早到晚座无虚席,排队借书者、走廊阅览者比比皆是,这与经济稍后的地区形成明显的反差。由此可见,奔涌在商海中的人们是多么需要知识,需要信息,需要科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技术的人才。那新滋生的“读书无用论"的冲击波已是越来越微弱,而“知识就是财富”、“有书真富贵”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是根深叶茂。我们的图书馆已不是封建社会的藏书楼,把藏书束之高阁,如入牢笼。而今,她向每一个需要她的人敞开着,在这里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可凭借图书的力量,叩开智慧王国的大门。我们图书馆人的工作是神圣的、高雅的、非常有意义的。在宁静的图书馆里,我们爱听读者那沙沙的翻书声,那是我们的心声,那是我们图书馆人听到的最美的音乐。这里是一片文明的沃土,这里是一座科学的圣殿;这里是真知灼见的场所,这里是消除愚昧无知的地方;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没有白痴。一个经常出入于图书馆的人和一个经常出入于卡拉OK歌舞厅的人不会是一样的。笔者并非是反对去歌舞厅,应该说适当去歌舞厅也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但更希望更欢迎人们到图书馆来。假若把学生的家长们集中起来做一个测验,你希望你的孩子常去图书馆,还是常去歌舞厅,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你推开图书馆“欢迎”二字的门扇,你会惊讶地发现,先人那些宝贵的财富全在这里。图书馆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人们所需要的这里应有尽有,进入图书馆仿佛就在餐桌前入席,上边有你取之不尽的各种养分,陶冶心灵、启迪理性、开发灵智,与先人亲切地交谈,聆听伟人、导师们的教诲,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思想升华于那些伟大的宏论之间,立于前人的肩膀,去问询过去,创造我们的未来。来吧!所有的朋友们,图书馆是你的理想
之舟,只要你信任她,她就会把你送到理想的彼岸。“今天的书就是明天的事业。”我们图书馆人以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去开拓我们的太阳工程的灿烂前景,共创我们辉煌的明天,并渴望呼吁全社会共同托起图书馆这轮智慧的太阳。
                                                     1996年2月
                                                           作者于恋书斋

注、周雁翔、当代作家、诗人;曾任图书馆、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馆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兼任图书馆学术论文评委会主任,主持了十余届全关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和学术论文评奖工作,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创刊了国内首家《图书馆天地》报,为推动中小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百忙中以极大的心力和辛苦编辑了图书馆论文集百余部,著述专著二十余部,被国内外图书馆和有关部门收藏利用,周雁翔无愧于图书馆学专家与研究馆员的职称。多年来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全国图书馆人的赞扬和拥戴,也得到了联合国国际图联的高度赞扬,被吸纳为六十二届、六十三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代表,其作品被国际图联官方档案永存。周雁翔现任: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主席兼任中国聊斋文化研究院院长和中国诗书画印艺术研究院院长。

   周雁翔先生近照(托起智慧太阳的人)


序言:
         托起智慧太阳的人
       ——记周雁翔和他的著作《托起智慧的太阳》

                                                任宝祯

   相识雁翔是在1993年的青岛之夏,那时我正在青岛主持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图书馆学会联合召开的协作交流年会。雁翔刚就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不久,应邀参加。说来也怪,我们
虽是初次相逢,却一见如故,就象老朋友,这不仅是因雁翔谈起图书馆来津津有味,独有见解,而且言谈风趣,富有哲理,连我这个老图书馆都被他吸引了。他性格直爽,为人坦荡正直,加上风风火火的工作作风和充满活力的旺盛精力,以及他对图书馆事业执着的追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从他赠给我的他新出版不久的论文集《蒲松龄纪念馆》、词集《飞鸿之声》和近百万字的《全译白话<聊斋志异>》以及盒式录音磁带《情溢聊
斋,春漫淄博》等著述和作品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雁翔作为一馆之长,创作了如许之多的作品,其中的艰辛我是深有体味的。从精神上说,难能可贵;从职业道德来说,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也是不可能的;从时间的概念上讲,既要主持一个单位的工作,又要搞学术研究,再创作这么多作要,可见已是超负荷了。我想这一点星月有知,雁翔桌上的台灯有知。为此,我为淄博市图书馆高兴,为我省的图书馆事业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馆长而高兴。离青那天,我们为事业,为友谊干了满满的一大杯白酒,从此我们书信往来不断,我关注着雁翔在图书馆事业上所迈出的每一步。
时间是最有力的证明,“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白马骄嘶,不受黄金控”。果不出所料,我在济南常听到他治理、改革、开拓淄博市图书馆的信息。他改造旧馆,焕然一新;抓管理,抓业务大见成效;创建地方文献书库,成立了齐文化、聊斋学专架书库;创办了“风帆读书社”并在全市联网;创立“旧书服务中心”,引起全国图书馆界的注目。不久前在全国图书馆工作评估中又传来了他们馆在全省名列前茅的喜讯。从他主编的三十五万字的图书馆论文专集《百家论丛》中,可以听到了淄博市图书馆前进的脚步声,看到淄博市图书馆学会这几年结出的累累硕果。近几年他们馆月月有新招,年年上台阶,多次在省召开的会议上介绍经验。而我了解他们,主要还是通过雁翔主编的《图书馆天地》报和他在我所主编的《山东图书馆季刊》上发表的文章。他每每有新的举措、新的作品,我都由衷地为他高兴。所以,在去年由我主编的《中国辞书大全》编纂出版时,特聘雁翔为本书的编委。
雁翔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著述甚丰,是馆长,又是学者。前几天,北师大的倪晓建教授还在电话中与我谈起雁翔,说他是图书馆难得的人才,我们的
图书馆太需要这样的馆长了、说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这话我也颇有同感。这不,雁翔又送来一大摞稿子,这是他工作实践中的汗水和心血。因身体欠佳,我一直在家休息,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让我看书写作,但面对雁翔捧来的书稿,我却忘了医生的忠告,于是我翻动着稿子,禁不住提起了笔。
雁翔的书稿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论文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善用比喻而富有哲理,想象力丰富而又结合实际,节奏感强,急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缓如小溪涓涓细流。从图书馆的发展史到图书馆的现状;有传统图书馆年轮的剖析,也有现代化展翅的蓝图;从业务的开拓,到管理的改革;从市场经济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挑战,到图书馆人更新观念的对策,都提出了新的独到的见解。他把图书馆比做人类智慧的太阳,把图书馆人看作知识太阳工程的建设者,并提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树立图书馆的新形象,展现图书馆人的新风采,让全社会把认识、理解、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做为己任”,从而得到了图书馆人的响应和社会的承认,这说明了雁翔见解的价值。我相信凡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与我有同感,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启迪。
雁翔正值年富力强之时,他是有志者,我相信他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将自己的才华在图书馆这块热土上尽情的展现。
愿雁翔展翅飞翔于智慧的天地,我企盼着他不断的喜讯。
是为序。
                                                         1996年8月于泉城济南北园

     注:任宝祯,著名图书馆学者、专家、教授,原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山东图书馆》季刊主编。



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团四川绵阳工作会议

总结:

      中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工作回顾

                                春苗  芦歌

  中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又称:中小型图书馆馆长联谊会,这个会是由全国部分地市图书馆馆长根据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多次酝酿、协商自发组织发起的。1996年夏借上海黄浦区图书馆韩筱芳馆长邀请国内部分图书馆馆长参加在上海豫园召开的图书馆论坛会上,由淄博市图书馆馆长周雁翔提出并与上海黄浦区图书馆馆长韩筱芳、北京西城区图书馆馆长郭斌、南平市图书馆馆长林碧英、福州市图书馆馆长黄敏、周青、大连市中山区图书馆馆长等共同商定发起,由山东淄博市图书馆馆长周雁翔向全国地市图书馆馆长发出邀请:定于1997年9月召开“图书馆立于世纪之交的思索”为题的全国地市图书馆馆长理论研讨会,同时成立“全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并有山东淄博市图书馆具体负责筹备,周雁翔馆长任筹备组组长。上海会议召开的热烈、隆重,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图书馆部分领导负责同志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给参会代表鼓了劲、加了油、奠定了全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孕育成立的良好基础。会后,参会代表淄博市图书馆周雁翔馆长撰写了个人专著《托起智慧的太阳》由四川民族 出版社出版。
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1997年9月会议如期在山东淄博市图书馆举行,全国近二百名地市图书馆馆长出席会议,部分县级图书馆馆长参加了大会,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培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信息系主任、教授倪晓建、首都图书馆馆长金沛霖应邀出席大会并担任组成论文评委会,山东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并祝贺,文化部和部分省市图书馆纷纷发来贺电,大会收到论文300余篇,大会在淄博市图书馆自己创作并由全体馆员集体登台演出的大型图书馆组歌《托起智慧的太阳》的雄壮歌声中拉开序幕,大会历时四天,经过了开幕式、提交论文、大会发言、讨论、评选论文、论文宣讲、参观交流、晚会、舞会、颁奖、选举、宣读给全国图书馆同仁的倡议书,淄博市图书馆为会议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单展览就举办了九个,还特别创新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幕式和一台自己创作和全馆馆员登台演出,这些无不令到会者由衷的发出赞叹,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淄博名胜和几个区县图书馆,整个会议开得顺利、热烈、紧凑、有序、成功、圆满。最后经民主选举成立了“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山东淄博市图书馆馆长周雁翔当选为会长、北京西城区图书馆馆长郭斌、上海黄浦区图书馆馆长韩筱芳、福建南平市图书馆馆长林碧英、广东佛山市图书馆馆长曹晓莉、潍坊市图书馆馆长栗祥忠、甘肃天水市图书馆馆长孙士智、新疆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馆长李学礼、四川绵阳市图书馆馆长张尔君及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江苏镇江市图书馆馆长、安徽铜陵市图书馆馆长、江西九江市图书馆馆长熊学明、大连市中山区图书馆馆长刘织、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馆长、湖北十堰市图书馆馆长、陕西宝鸡市图书馆馆长、山西大同市图书馆馆长等各省市均有一位馆长当选为副会长,北京东城区图书馆馆长董海当选为秘书长,福州市图书馆馆长周青、山东莱芜市图书馆馆长亓来笃、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馆长、江西景德镇图书馆馆长等当选为副秘书长,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培新被聘为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主任教授倪晓建、首都图书馆馆长金沛霖被聘为顾问。这次大会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安排周到热情、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大家一致给予了高度怎样和高度评价。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亟需基层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功能的提高,基层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建设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的成立是非常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她的成立必将会激发广大图书馆同仁热爱图书馆事业和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热情,同时也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了加强馆与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联谊会决定创办《图书馆天地》报作为本会会刊,该报由淄博市图书馆承办,周雁翔任总编,在全国各地市图书馆设立通讯员供稿,形成一个信息网络,加强信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进步。这次会议结束后,联谊会进行了总结并在这次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联谊会会长周雁翔主编的论文集《知识与信息的使者》和《历史的重托》,道出了广大基层图书馆人的渴望与心声。
联谊会的成立给全国基层图书馆带来了活力,她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加强了馆与馆的团结和友谊,多年来各馆传经送宝、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新局面
继淄博会议后基本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先后举办了:大连会议、福建会议、北京会议、佛山会议、深圳会议、绵阳会议、敦煌会议、成都会议、凉山会议等数十次图书馆理论研讨会,参会馆和馆长遍及全国各省各地,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十余年来联谊会共交流图书馆论文六千余篇;出版图书馆论文集一百二十余部;出版图书馆专著近百部;出版《图书馆天地》报六十余期;举办各类展览七十余个;扶贫帮困、支援西部图书馆建设、手拉手工程活动百余次;赠书近百万册、送电脑百余台。这些活动和举措得到了广大基层图书馆的普遍支持热烈响应和欢迎,也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即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好评。
2000年9月在福建武夷山由南平市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武夷山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由林碧英馆长、周青馆长具体负责牵头落实,会议历时三天,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李桂兰出席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系主任教授倪晓建出席并讲话,副会长林碧英主持会议,周雁翔会长做了工作报告。周青副秘书长致闭幕词。会议圆满结束。会后由周雁翔会长主编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新世纪图书馆的思考》
2001年11月在广东佛山由佛山市图书馆承办,广东省人大、文化厅、佛山市委市府五大班子非常重视并出席会议讲话,名誉会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际图联执委孙培新出席大会并讲话,会议由副会长曹晓莉主持,会长周雁翔因会议期间突发病症住院,委托郭斌副会长做了大会工作报告。文化部派员参加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增加了石景宜先生向全国图书馆赠书的内容,使整个会议更热烈,更富有意义,可谓盛况空前。会议历时七天在深圳隆重闭幕。会后由周雁翔主编的论文集《为了明天》由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2年在四川绵阳由绵阳图书馆举办的年会得到了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会议开得非常顺利、圆满、成功。国家图书馆孙培新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发来贺电,会议由副会长、绵阳市图书馆馆长张尔君主持,周雁翔会长做了工作报告。会上周雁翔会长因调任博物馆工作变动和身体健康等原因,辞去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会长职务,同时他推荐北京西城图书馆馆长、副会长郭斌接任会长职务,经大会代表举手表决通过了郭斌任会长的决议。同时通过了老会长周雁翔继续留任联谊会担任顾问的决议。郭斌会长和名誉会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培新代表新一届联谊会向周雁翔顾问颁发了证书,赠送了书画、工艺品、纪念册。会议在热烈、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会后由周雁翔主编了论文集《探索与追求》和《改革与创新》分别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3年按上届会议计划由郭斌会长牵头在甘肃敦煌召开了支持西部图书馆手拉手工程的年会,回间由北京西城图书馆和佛山图书馆牵头向敦煌市图书馆赠送了电脑图书等。这次会议开创了联谊会由单纯的学术研讨交流向理论研讨与实际解决问题结合的新局面,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联谊会成立十余年来除与中国图书馆学会一起活动外,基本每年都搞一次年会和学术论文交流。每年都有新的举措,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和丰硕的收获。后经中国图书馆学会领导和有关学者建议,将“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更名为“全国中小型图书馆馆长联谊会”沿用至今。
全国中小型图书馆馆长联谊会,是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主力军,更是图书馆书之海洋中最广泛、最富有魅力的浪花。可以断言:“全国中小型图书馆发展壮大鼎盛之日,必将是中国图书壮大繁荣之时。

                                                     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秘书处


周雁翔主编的图书馆论文集《百家论丛》

特写:
大江之南风景殊天光云影共徘徊
                ——2001年全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
     馆长联谊会年会及理论研讨会会议总结

                中国地市县图书馆馆长联谊会秘书长  董海

   秋风送爽,艳阳高照,岁当新世纪初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办,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深圳南山图书馆承办的“新世纪的图书馆馆长与馆员理论研讨会”,经过四天的会期,今天将在这里落下帷幕。
    新朋相聚,相见恨晚,尽倾初衷;老友重逢,一见如故,话语万千。四天的时间显得是那样的短暂,心扉刚刚打开又要关起,兴致正浓,又将平息。四天的时间有那么多的感慨与振奋;有那么多思考与启迪。从中我们留下了浓浓的甜,同时也留下了几分淡淡的
酸。但是留下最多的还是欣喜与收获。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出席研讨会的开幕式,为大会增色不少。大会将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向石景宜先生赠送“千秋功德、一片丹心”牌匾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佛山分公司向佛山市图书馆赠送价值近十三万元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一套,以及南山图书馆举办的南山旅游图书馆开馆暨南山之旅图片展等项活动列入议程,确是佛山图书馆与南山图书馆深思熟虑,独具匠心,苦心安排。使与会者受到了深深的教育,同时激发了我们对这位80高龄的爱国老人自1991年以来连续向全国各地图书馆赠书总数达300余万册的义举产生深深的敬意,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全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鼓励。佛山市人大副主任梅彼得以及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与会领导把图书馆称之为阵地、摇篮和灯塔,并称赞没有这么好的图书馆馆长和馆员这块镇地守不住,这个摇篮摇不起,这座灯塔就不会持之以恒的闪烁。所有这些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对图书馆工作的肯定,都是对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们的极大鼓舞,同时我们也感到几分欣慰。特别是国际图联执委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副会长孙培欣,富有感情的讲话,表达了她即将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一职之前的无尽感慨和对图书馆的无比眷恋。从她那哽咽的话语,湿润的眼眸中我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同时也感染了我们对图书馆的热爱,并激发起我们的敬业精神。联谊会主席周雁翔同志,对图书馆事业充满了情感与执著,从他发起创建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开始,他就倾其身心,竭其全力为图书馆事业奔走呼号,几年来夜以继日的开拓者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智慧,深得大家的拥戴,特别是他敢打敢拼的敬业精神,无不为我们留西安了深刻的印象和榜样,特别是他为为筹备此次会议心力交瘁病倒床前,从他身上我们得到的是深深的感动、激励和由衷的敬慕。
    研讨会之前中国图书馆学会与联谊会以“新世纪的图书馆馆长与馆员”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征文活动。自五月一日下发征文通知后,共征集论文六百余篇。优秀论文在大会和分组会上进行了交流。与会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馆长馆员素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切磋交流,并将部分入选论文有周雁翔主席编辑出版了图书馆优秀论文集《历史的重托》。
大家一致认为21世纪的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们渴求的是知识和技能。知识就是资本,技能就是财富,纵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亦已成为必然,而人的现代化关键是观念的现代化。当前我们图书馆应以重藏轻用向以用为主的方向转变;以重书轻人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馆员要从图书馆管理员向知识导航员的方向转变。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每次开会大家讨论的大多是领导不重视,经费不充足,环境不适应等问题,而现在谈论的则是读者队伍如何扩大,深化服务如何重视,现代化建设如何加强。由此我们看到这些年来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巨大飞跃。与会馆长们通过交流研讨切磋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取得了经验,找到了差距,由此激发起人们对开创图书馆事业美好前景的信心。
   参加大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公共图书馆馆长馆员和部分博物馆馆长、主任饶有兴趣地先后参观了佛山图书馆,南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参观者对三个图书馆的发展赞叹不已。对他们的全新观念、扎实的工作、卓著的成效,以及他们那种敬业的精神,朝气蓬勃的风貌无不产生发自心底的敬佩。他们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馆长们的一致赞许和称道。
参加大会的代表们从交流与观摩中找到了差距,特别是与时俱进的观念上的差距尤为明显。当前,地市县图书馆从全国范  围看,发展还极不平衡,当然像西部乐山市全年收入6亿元与发  达地区佛山市年收入八百亿元无法相提并论,但开拓进取、积极  向上、勇往无前的精神绝不能落后。我们一定要树立新观念、研  究新课题、脚踏实地去开创新的未来。佛山图书馆、深圳南山图书馆为承办此次研讨会做了周密准备,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敞开了友谊的情怀,笑脸相迎八方来客,他们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安排无不为与会者所感动与叹服。是他们把第六届联谊会推向了高潮,联谊会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们及为联谊会做出贡献的专家、各界同仁致以崇高敬意与衷心的感谢。
南海之滨,留下了千般友情,珠江之畔播下了万种思恋。我们深深地期盼明年再次相约,并在“新世纪中小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的讨论中于明年九月在科技城四川绵阳再次相见。
                        二OO一年十一月于深圳

注、董海: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秘书长、北京东城区图书馆馆长.。     
                    
      
      
周雁翔在全国图书馆情报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掌声不断。

特写:      
             杨花点点是春心
——记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和联谊会主席周雁翔
                              周青

    图书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旗帜和象征。因此,对它们的认识和利用亦是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已成为时代的共识。然而如何让这一共识成为推动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行动动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较慢,地区差异较大,处于不发达较  落后的状况;长期困绕在经费、人才、藏书、馆舍、自动化等问题中徘徊、观望、  等待。这些与知识和信息网络的时代都极不相称。特别中国人世后,知识、信  息就更加迫切需要。这对于传统、僵化、落后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来说,无疑是  一个严峻的挑战。作为图书馆人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萌动,千方百计地因地制宜、开拓进取、多种渠道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艰苦工作。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长联谊会的建立和活动,就是最生动最有活力的一例。
联谊会自在上海酝酿到在山东淄博成立,至今已是七个年头了。影响力  越来越大,队伍越来越壮大,活动越搞越好越红火,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  实践证明,这种自发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人追求、探索、开拓、发展、建设  图书馆事业的极大热情。更加激发了图书馆人的聪明才智,广泛的交流了成  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大家在群策群力中尽情的收获,少走了弯路,即送了  宝又取了真经。极大的调动了图书馆人的热情,树立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勇气,增加了战胜困苦的力量。这是馆长们亲身的体会。群情望春盼东风,杨花点点是春心。每一次聚会,大家都是激情饱满;热情洋溢。每一次分手,都是带着信心,带着经验,带着思路,满载而归。联谊会就如同一股充满活力的春水注入了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特别是2001年联谊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共同主办,由佛山市图书馆和深圳南山市图  书馆承办的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将联谊会的活动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次盛会人员之多、层次之高、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大、活动之精彩、收 获之丰硕都是空前的。文化部图书馆司的贺电、中国图书馆学会孙蓓欣副理事长充满感情的讲话,让大家深受鼓舞。广东省及佛山市、深圳市及南山区的各级领导的重视都体现了领导对图书馆的高度关心、支持、鼓励。他们那充满激情的热心话语,至今回荡耳旁,让人激动,让人对图书馆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佛山市图书馆、深圳南山市图书馆热情、周到、细致的安排,活动内容紧凑、丰富,使大家十分满意和感动。学术研讨中,大家对四川乐山市图书馆的经验颇感兴趣,都觉的他们思路开阔、有新意、干的好,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大家深受启发,并从中领悟到了各自的希望和思路。而江苏张家港市图书
馆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张家港市领导的远见卓识,说明了领导重视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根本。如果全国各地都和张家港的领导那样,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将会大有希望,必然发达振兴。总之,这次会议开的十分圆满和成功,大家都非常振奋和满意。这些与佛山图书馆、深圳南山区图书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是该馆馆长曹晓莉、申宜春、王惠君、梁文炽及两馆同仁的智慧和劳动的,甜蜜结果。大家的笑脸上无不闪耀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特别是我们联谊会的主席周雁翔先生为联谊会的成立和一次次活动付出了一腔心血。可以说,没有他的极大热情的投入和敬业精神就没有联谊会的今天。他是联谊会的倡导建立者,又是组织领导者。几年来,他在困境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为联谊会的生存和发展奔波、呼吁,并一次次不辞辛苦的组织协调开展活动;为联谊会的发展付出了精力和心力,几年如一日。其中的酸甜苦辣、困难、误解没有使他失去信心,他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在困
难面前不低头的毅力使我们深受感动,因此他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至今我们还没忘97年在淄博他搞得轰轰烈烈的联谊会成立大会。那气氛、那场面及他在自己创作的“图书馆之歌”的合唱中拉开了序幕的别开生面的开幕式,还有他们本馆创作演出的整场晚会,让我们回味无穷、历历在目;学术论文评奖更是严肃认真。有孙蓓欣、金佩霖、倪晓健为核心组成的评委会,可说规格是国内一流的和权威的;让人收获较大、印象最深的还有周雁翔馆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十余个展览,如“北京62届国际图联巡礼展”该展览被国际图联总部官方档案室永久保存,并给于了表彰。还有“丹表63届国际图联剪影展”“中国图书简史展”“全国图书馆新馆建设荟萃展”“石景宜先生赠书展”“地方文献特藏展”“图书馆人业绩展”等十二个展览。不仅给参会代表难忘的印象和启发,也充分揭示了图书馆展览功能的巨大潜力。正如原图书馆司杜克司长所说:周雁翔馆长不仅是个多才多艺多产的诗人、作家,还是热心于图书馆事业难得的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图书馆界难得的人才。对此,大家都有同感。假若你不了解周雁翔,建议你读一下周雁翔倾其心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书魂},不仅会被他对图书馆炽热的激情所感染,更会被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图书馆事业的精神所感动。让人情不自尽的人魂与书魂和诗魂交融,而且会了解周雁翔会长内心潮起潮涌的世界,找到认识理解周雁翔先生的全部答案。
    1998年,按原定计划联谊会在大连中山市图书馆召开了第三次年会并参加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1999年因周雁翔会长调博物馆工作,使联谊会活动受到了影响,没有开展活动和组织会议。大家为图书馆调走了一位有魄力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而惋惜。正当大家为联谊会前途担忧之时,周雁翔会长自费去北京联络,下江南呼吁;我们没想到他也来到了我们福建。从福州到南平,从龙岩到三明,得到了我们的欢迎;他的演讲推动了学术研究。他鼓动探讨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他以自己的热情又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和信心。于是联谊会又重振雄风,重整旗鼓,当即决定有我们福建承办2000年年会。于是,2000年联谊会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支持下共同主办,福建省南平市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武夷山市图书馆承办年会及“新世纪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国图书馆学会李桂兰秘书长参会并讲话。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倪晓健教授参会并作了学术报告。南平市、武夷山市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百忙中参会并祝贺。会议开的圆满成功。南平市图书馆馆长林碧英副会长为大会的成功作出了贡献,付出了艰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联谊会又象鼓满了风帆的船,向着理想的彼岸驶去。
    2001年,围绕着“新世纪的图书馆馆长与馆员”的主题,佛山、深圳会议更是开得精彩。周雁翔会长为联谊会的工作夜以继日的长期奔波,会议期间不幸累病住院。代表们即心疼又挂念,大家纷纷赶到医院探望。特别是佛山图书馆和深圳南山图书馆,不惜财力、人力给于了精心护理。曹晓莉副会长百忙中多次去医院关照,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孙蓓欣教授带领大家几次看望并送了鲜花,祝他早日康复。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和祝愿。每次活动和会议总会有人要做出超常的努力,都要作出奉献,如为联谊会做出贡献的还有北京西城区图书馆馆长郭斌副会长、北京东城区图书馆馆长董海秘书长、上海黄埔区图书馆韩筱芳副会长等他们为联谊会工作东奔西忙的操劳,发挥了聪明才智。在周雁翔主席住院期间,郭斌副会长代表联谊会作了精彩的演说;董海秘书长作了圆满实际的总结;江西九江图书馆熊学明副会长作了精辟的发言;四川绵阳图书馆馆长张尔君副会长代表下届承办单位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
    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谊会取得了预想的成果。归纳有如下几点:1、联谊会成立以来,及时加强了地区与地区、馆与馆的信息、经验的交流,不但使大家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更让大家相互得到了启发、受益,找到了本馆的突破口和新思路,大大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每个馆长即是取经者又是送宝者。每次会议活动后,既取了经又送了宝,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点好经验、好信息火了一大片的良好效果。3、每一次活动都得到了各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本身就是宣传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社会意识的良好举措。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和知名度既有良好的领导效益,又有广泛的社会轰动效益。可谓一举多得难得。4、推动加强了图书馆学术理论的研究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几年来共交流论文二千余篇,出版了专著十余部。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二十余部。来自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的图书馆人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讨论研究。地域之广,人数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少有的。5、传播了图书馆的理想,鼓动了图书馆工作的干劲,刷新了图书馆工作的思路,加强了理论与实际总结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互通了有无,相互得到了了解和支持。如江泽民总书记早年在上海为公共图书馆题词“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终身的学校”就是通过联谊会的“图书馆天地报”发布给全国各地图书馆的。现在几乎所有知道的馆都在迎门或明显地方镶嵌着这句名言,鼓舞着图书馆人的士气,闪耀着图书馆的光辉。地市县公共图书馆既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主力中坚力量,又起着呈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是不可忽视的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希望所在。联谊会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共商大计,向上献计献策,向下以点带面,发挥着龙头作用,同时既发展了事业又加强了友谊。实践有力的证明联谊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些是我们共同的体会。联谊会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对图书馆事业的期望和追求,都体现着图书馆人为图书馆事业的忠诚、奉献、拼搏、奋进的精神。转眼间,六年过去了。我们不会忘记为联谊会付出心血的开拓者们,更不会忘记他们所创下的业绩。我们坚信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丰碑上会有联谊会的光彩。今年九月,我们将围绕着“新世纪中小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主题,继续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关心指导下联合主办、四川绵阳图书馆承办2m2年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征文评奖活动。愿全国同仁踊跃参加,相聚绵阳,忆往昔,展未来,将联谊会的活动搞得更好更红火,锦上添花,更进一步。我们祝愿着,期盼着。

       注:周青:福建福州市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系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
              谊会副秘书长。

   

           魂系图书  丹心如痴

——祝贺《知识与信息的使者》出版并致周雁翔先生

                                     任宝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正当我们满怀壮志豪情迎接冉冉升起的新世纪的曙光的时刻,周雁翔和众多的同仁们披着新世纪的彩霞,满载着图书馆人的希冀,献上了一份用执着的心血绘制的不同凡响的厚礼——《知识与信息的使者》。
她象一束报春的花,呼唤着图书馆新世纪之春的到来;她象一只不知疲倦的信息鸟,弘扬着图书馆人的那种“精卫填海”的精神;她是一条浇灌着图书馆这片沃土的溪流,倾注着从血管中流淌出来的语言;她是一团炽烈的火焰,映照着图书馆人灿烂的明天。
前些时日,几位市县图书馆的朋友对我谈起不久前雁翔在福建武夷山主持召开了新千年全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年会,并举办了“新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理论研讨会和征文评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蓬蓬勃勃。今天,雁翔又送来了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知识与信息的使者》一书的书稿,洋洋洒洒,圈圈点点。这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人的心声,带着共同的喜悦与优虑,带着共同的追求与企盼,汇集在我的眼前,令我振奋,更令我感动,令我敬佩。我在图书馆工作了近四十个春秋,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必
然有着急图书馆人之所急,爱图书馆人之所爱的情怀。图书馆人取得的所有成绩都让我欢欣鼓舞,图书馆及图书馆人所有的困惑也常常令我彻夜难眠。多年来,我一直被图书馆界同仁们特别是基层图书馆馆长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的创业精神所感动。然而,当数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周雁翔时,我便惊喜地发现:他是我们图书馆界一位十分难得的人才。他是图书馆学家、博物馆学家、聊斋学家,更是诗人、作家,还是一位热情奔放的社会活动家。多年来,雁翔脚踏实地地开拓着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学术论文一篇又一篇地发表,学术著作一本又一本地问世。他的成果,他的业绩,他的事迹一个又一个地传来,终被海内外专家、学者所认识,所接受,所赞扬。我一直用关注的目光注视着他在事业上的成长与辉煌。
雁翔曾说过:“从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物化地走进了博物馆,文献化地走进了图书馆的那一刻起,这对历史文明的孪生姊妹就诞生了。可惜的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对它们认识不足,关心不够,利用不利,因此需要我们用心血和汗水把它们捧到与日月向辉的
位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眼前的这部《知识与信息的使者》就足以证明。我曾读过他的长篇叙事诗《书魂》,我建议图书馆界的朋友们都能读一读,你不仅会被那美妙而富于哲理的诗章所感染,更会被诗人为图书馆歌与颂、情与爱、忧与愁、喜与悲、鼓与呼所感动而涕下。因为这是一个忠于图书馆事业、热爱图书馆事业的赤子之心所咏唱的不朽之歌。
至于《知识与信息的使者》,现在已奉献在图书馆界朋友们的面前。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是知识及信息的使者,社会在期待着你们,新世纪在期待着你们。你们已迈出了新世纪的第一步——关键的一步,重要的一步。古语云:良好之开端,乃成功之半也。在此,请接受
一个老图书馆工作者无限的敬意与祝福。同时也祝贺全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所取得的成就,祝贺《知识与信息的使者》编委会同仁们以及周雁翔、孙玉良、伏开兰三位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拨冗承担了这部沦文集的证集、选稿、修订和编辑工作,使该书在最
短的时间内与读者见面。你们辛勤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必定会得到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敬佩和面忱。预祝朋友们在新的世纪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
                     任宝帧
                 2000年季冬于泉城

注、作者系图书馆专家、学者、教授,时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图书馆学会会长。

         
         图为书魂的主人公周雁翔与书坛巨子石景宜
                        以书报国留华章
              ——为周雁翔长篇叙事诗《书魂》作序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高占祥


   诗歌是文化历史长河中最有激情和魅力的浪花,它产生于劳动,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不仅以凝练的语言、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那美好的愿望和执着的追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至理名言,道出了诗歌是表达人的情感、意志和愿望的真谛。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几千年来咏唱不衰,一直成为我们民族闪烁着光辉的诗教课本。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爱诗歌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创作诗歌的民族,是一个在诗歌中奋进的民族。也许是工作关系,我不但喜爱诗歌,热爱诗歌的创作,也爱和诗人交友,雁翔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次认识雁翔,是一九九二年我去淄博到蒲松龄纪念馆参观,那时他是蒲松龄纪念馆的馆长,从蒲松龄纪念馆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看出雁翔的管理才能;从院内的布置点缀到室内的陈列,从讲解员的解说到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可知雁翔的广博学识。从他那热情、直爽、大方、好客的为人处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我应雁翔之邀为该馆题写了“短篇巨著世稀才,狐谐鬼唱人聊斋”的诗句相赠。
第二次了解雁翔,是在庆祝香港回归一周年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华夏大地——炎黄百子诗词书画集《一书,我担任该书的名誉主编,并为之作序。该书收录了雁翔的作品和事迹介绍,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雁翔的了解,知道雁翔由蒲松龄纪念馆调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他不但为聊斋学作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就,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图书馆先进工作者,且在工作之余已有十余部专著和多种形式体裁的作品计四百八十余万字问世、真是可喜可贺。
    这次雁翔来京,将他新作——长篇叙事诗<书魂>的书稿厚厚的一摞置于案上。嘱我过目写序,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我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管理工作,深知个中艰辛,当应支持,何况这是件好事,故欣然命笔。
    诗歌创作曾有过它的红火,曾有过它的萧条,曾有过它的朦胧,曾有过它的复苏。建国后长篇叙事诗达到了它的鼎盛,但近年来出现了冷门,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望着雁翔这长达六千余行的长诗,有着一种新鲜感和萌动感。是什么事件、是什么情感,触发了诗人的文思潮涌,开启了长诗的闸门奔腾而来呢?我情不自禁的顺手翻来,不由地被一行行的诗句和诗中的主人公所吸引……
    《书魂》以为中华民族图书馆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先生的事迹和生平为核心,以诗人的目光和语言,不仅讴歌了石景宜先生多年来为民族文化事业奔波于海峡两岸的业绩,同时也描绘了石景宜先生早年在世界风云变换,国运蹇涩中由摆书摊糊口而成为香港书局大家。从他正视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到先生爱书赠书,历经磨难矢志不移的精神,可见位卑尚忧国,荣达济天下的人生志向。对于石景宜先生,我是熟悉的,无论他向全国政协赠书,还是向全国图书馆赠书,我都非常地清楚并怀有深深的敬意,一个民族要想攀登上世界科学文化的高峰,首要的条件是文化的开放;唯有开放才能
比较鉴别,才能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才能有灿烂的创造。而图书馆事业正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基地、科学文化的宝库、人类智慧的源泉、无数成功者的摇篮。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建国后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及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石景宜先生正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的一九七八年起,乐此不疲地向海峡两岸赠书,从教育这一立国之本上奉献他的爱国精神。“书如青山任陈列,以书报国谱新篇。”石景宜先生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作出了贡献和榜样,他是开启“海峡两岸文化”的第一人。
    雁翔作为一个基层图书馆的馆长,忘我地为书奔波为书呼。他把图书馆工作视为神圣的事业,以诗人的气质和敏锐的目光,抓住这一创作素材,进行开掘,而石景宜先生的精神更激发了诗人的激情,引发了诗人的灵感。由此不难理解,雁翔为何要将石景宜先生奉为“书魂”,并且以波荡汹涌的激情,汪洋恣肆地咏唱出这长达六千余行的<书魂>长诗!这不仅是诗人对石景宜的赞颂,是诗人对时代的呼唤,更是诗人内心世界潮起潮落的真实情感。
    读雁翔的《书魂》,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仿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扬帆,扑面而来的一会是温馨的浪花,一会是险恶的惊涛;书籍发展的历史,也鉴照了人类的文明史。
    读雁翔的《书魂》,给人以奋进,如攀书山,如荡书海,眼前晃动着耀眼的航灯,面前树立着榜样的旗帜,耳旁回荡着文明的呼唤,胸中燃烧着理想的奋斗激情。
    读雁翔的《书魂》,仿佛走进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图书馆,看到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者,听到了沙沙作响如同美妙音乐的翻书之声,仿佛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在知识的滋养中崛起、壮大、振兴。
读雁翔的《书魂》,一个“取之于书,用之于书,回报于书;迷于书,痴于书,醉于书,恋于书,功于书”的千载难觅的形象如跃在眼前。石景宜先生艰苦创业的人生道路和他赠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昭示着中华民族强盛的未来。爱国主义精神是祖国永生的热能,祖国就永生在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中。
                        1999年7月于北京

     
    周雁翔与为《书魂》作序的高占想在一起。
       诗歌,文明史上的亮点
              ——评周雁翔长篇叙事诗《书魂》   
     杨文学
    当诗歌的高峰和一个王朝的兴盛合奏成一曲文明浪潮的时候,无处不在的精美诗句浪花一般地簇拥出一个令华夏民族津津乐道了几个世纪的美称——诗的王国。无论是处于对鼎盛历史的怀恋,还是对诗歌文明的向往;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提起唐诗来大都会吟一些佳作或丽句,叫上一个或几个早已化成泥土的诗人的名字,并对其肃然起敬。
    精神的生命其历史的流程远大于物质生命的延续,这已不再是一个话题。诗的生命和生命的诗伴着人类的文明,从诗经里的“野州”走进都市的繁华,那是一个艰辛的蜕变过程。诗歌在这个漫长的流程中曾一度代表着文明的亮点在历史的坐标上闪烁,并以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生命力成为文化遗产中的精髓而被后人受用不止;今天面对这个充满物欲的时代,我们的诗歌哟,你是步入了辉煌还是陷入了败落?
    当顾城在异域的孤岛上将诗的歌喉套上死亡的结扣;当余少华的诗爱化为一柄无情的刃锋割断生命的“血河”的时候,我们的诗人有多少在为诗而煎熬而憔悴,有多少诗人在抽血印染着苦吟而得的诗集呢。面对那些执着的诗人和被诗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灵魂,我们善良的心宁可相信那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可惜血印的诗集堆进结满蛛网的床底,即便是名家的大作亦尘封在无人问津的一隅,被寻觅感官快乐的目光冷却成一堆旧纸却是一个悲剧的现实。
    诗陷入尴尬的界地,这是诗的悲剧,还是文明之花蒂结的畸形果?
    正当我对诗的走向不时地发出内心的诘问时,长达6000余行的《书魂》摆上了我那满是书稿的案头。望诗而思,我想这又是一个苦命的诗人于孤漠的长夜皱紧思索的额头,呕心沥血所得的东西了。一字一句那是灵感的进发,一行一页那是情愫的堆砌,致于诗如何,我并没有倾心研读,只是在思考着另一个事情——出书。毫无疑问,在出书之难令多少作家、诗人望而却步的今天,出版如此长诗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作为一名老诗人,一名出版过数十部专著的作家,早已饱尝了出书的艰辛了,何苦再历经一次相似的磨难,忍受一次重复的痛苦?然而,数月后一个消息令我陡然一惊,诗人说:“开机吧,订数已经上来了,五千册。”
    五千册,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数字。
    五千,这是读者对作者的奖赏。
    五千,这是社会送给诗人的吉祥。
    匆匆地,我翻开尘封的诗稿,在诗行间寻觅五千的证据。
    “邀吴刚献酒/倾湖海江河/请嫦娥领舞/率三山五岳。”如此磅礴的诗句是诗人对一个灵魂的献礼,很显然受礼者是幸运的。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夸张,把一个崇高的奖赏送给了一位嗜书如命、献书浩繁的老人,这是诗人心声的流泄,是诗人挚情的托付。没有倾注全部感情的人是不会吟出如此妙语的。诗是诗人心声的表达。诗是诗人感情的流露,没有谁比诗人更能直抒胸臆,更能挥洒感情了。
    通读这部几经熬煎而苦吟的长诗,可以断言,一个对书没有特殊感情的人是写不出这部感情丰沛、洋洋大气的《书魂》的。
“一时劝人以言/百世劝人以书”。曾任图书馆长的诗人,他终日徜徉在书林里,书的耳濡目染,书的昼夜熏陶……诗人目睹的是书墙,漫游的是书海,触摸的是书页,呼吸的是墨香。日同书伴,夜卧书眠,便有了对书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认识:“书是人类历史长河的灯塔/书是人类永不熄灭的火炬/书是前人交给后人的武器/书是前人对后人的嘱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几下香港往返于珠江黄河之间,多次同“献书人”叙谈,捕捉献书人生活的细节,同献书人一起回顾流失的岁月,寻找过去的故事,终于把握住了“书魂”的心理轨迹,才有了诗中的那种感觉,才有了这长长的诗行。
    环境造就性格,正是这种与书形影不离的生活才培养了诗人对书的感情,于是书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成了他的第二爱情,献书人成了他相见恨晚的朋友,几种情感交织才有了这部《书魂》。
    《书魂》与其说是诗人在讴歌一个对祖国大陆作出巨大贡献的捐书人,不如说是一个书魂对另一个书魂的感情直白。    对《书魂》这部长诗可以说通读了,虽然离读通还有距离,
但我已找到了那个五千册订数的答案了,对于一个参与编辑了不少作家、诗人书稿的编者,我感到高兴的是如此的订数将不再让诗人们“抽血”了,如此的订数足以削断套在诗人、作家项颈上的枷索了。
    诗人是靠读者养活的,五千册的订数足可以将诗人的苦泪化作一掬甜露,滋润那早已被超额的付出折磨得枯萎的心田。这是所有没被金钱腐蚀了灵魂的人都愿意看到的喜事,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局。我们有众多的理由深深地相信,曾在人类历史上闪烁着光芒的诗歌,随着改革进程的发展,必将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新的亮点。1999年冬·济南


注:杨文学、当代作家、原《山东文学社》社长         

                  书魂 人魂 诗魂
             ——感悟周雁翔与他的长篇叙事诗《书魂》
                                      何力  晶城   
    《书魂》将要出版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祝贺。因为《书魂》不仅是雁翔馆长的《书魂>,不仅是我们图书馆人的《书魂》,更是熔铸着无数的热望与心声的人魂、诗魂、书魂合一的民族之魂。
    对于石景宜先生的事迹,在海峡两岸早已广为传颂,特别是在我们图书馆界更是有口皆碑,无不为石先生的精神所感动。还在雁翔兄任淄博市图书馆馆长时,他就与石先生有了密切的交往并得到了石先生的赠书,我们张店区少儿图书馆亦是受益单位,作为图书馆馆长能得到新书,这是比什么都令人高兴的事。由此我不难理解雁翔馆长为什么要建立“景宜书苑”,开辟石景宜先生事迹宣传专栏,号召图书馆界和呼吁社会向石景宜先生学习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不断的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文体宣传赞扬石景宜先生的事迹,弘扬石景宜先生的精神,开创出了一般图书馆馆长所难能作到的事和业绩,付出了非常可贵令人敬仰的
热情与执着,《书魂》的问世就是使人感动的一例。
    雁翔兄不仅是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图书馆馆长,也是著书甚丰的作家、诗人、词家和图书馆学、博物馆学、聊斋学的专家,他洋洋四百八十多万字的作品紧紧的围绕着他所从事的工作核心,为世人留下了一部部色彩斑斓的独特著作,同时也展现了雁翔馆长自强不息,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标新立异的足迹和他那坦坦荡荡,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
    假若说雁翔馆长前期的作品是围饶着博物馆学和聊斋学这一专题不懈的研究、开拓、深入的用心血浇灌出了他独有的硕果累累的金秋时,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却是随着他调任图书馆长后,围绕着图书、情报、信息学所展示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播为核心的大文化。他深感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神圣与伟大,又深知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图书馆意识的淡薄和缺钙、缺血、少营养的艰难,他更懂得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责任的重大。于是他狠抓内部的管理改革,打破旧的图书馆模式,开创出了诸如“风帆读书社”、“旧书服务中心”、“图书馆用品服务中心”,开辟“地方文献书库”与“齐文化”、“聊斋文化”专库和“绿岛文化长廊”等
新科目,并在全市推广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引起了国内众多图书馆的关注。对外他举办了各类宣传图书馆的展览,举办各种利于图书馆发展的活动,使淄博市图书馆在社会上大大提高了威望、地位和知名度,也成为让全国图书馆界刮目相看的佼佼者,引起了全国图书馆界的注目和赞扬。同时他夜以继日的著书立说,将自己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倾注于字里行间,字字心血,句句激情,一颗不知疲惫的血心跃然纸上,凡捧读之人无不为之感动。因此雁翔馆长不但赢得了全市基层图书馆人的爱戴,更赢得了许多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赞扬和表彰,被誉为全国图书馆界的新星,成为全国图书馆界先进工作者,成为国际
图联的新闻人物。特别是1997年秋在淄博举办的全国地市公共图书馆馆长会上,雁翔又当选为全国地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会长,这就更坚定了雁翔献身于图书馆事业的决心和追求的宏伟目标。他曾对我说:“我们淄博市图书馆论条件,比不上众多的兄弟馆。论馆舍不行,论经济实力不行,论地理位置也没有山与水的优势。我们只有靠干,靠拼,靠点子,靠智慧,靠创一流的业绩,更要靠我们敢想、敢干,敢拼,敢为天下先的标新立异的精神。我们要借这次馆长联谊会的东风,不负全国图书馆界的重托和期望,让淄博市图书馆不但成为我市五区三县图书馆的龙头,还要成为全国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龙头。深圳图书馆现已是全
国图书馆自动化的中心,我们要把淄博市图书馆创办成全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料的检索传播中心。”他还说:“现在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是钱,是观念。是由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不够所导致的图书馆意识没有形成,整个社会对图书馆认识不足,关心支持利用不够,要想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呼吁建立图书馆法,其次就是我们图书馆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对内抓好各项工作,大胆改革,出新出奇,且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新书、新知识、新信息,从而树立自己富有光彩魅力的形象;对外要不断的开展活动,让社会不断的提高形成认识、理解、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如在我们图书馆出现的‘石景宜现
象’,就是我们图书馆人宣传呼吁社会支持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和突破口,一个香港的出版家能作出如此壮举,何况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各级领导,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呢?如果都能有石先生这种精神何愁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不发达振兴、民族文化素质不提高,国家不强盛呢?为此,我要静下心来用文学的形式来弘扬石景宜先生的精神,呼吁社会都来支持利用图书馆,这也是我们图书馆馆长的责任。”雁翔馆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所著的《托起智慧的太阳》是他在图书馆实践总结出的理论,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象火焰一样燃烧着被全国图书馆人所接受所利用;他所著的《不解之缘》通过百余
位伟人、名人的事迹,介绍了他们都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典范,都是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成功者,说明了图书馆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离不开图书馆。这不仅是一本宣传图书馆富有说服力的好书好资料,更是广大青少年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榜样。雁翔馆长是位多才多艺的掌握多种文体的多产作家,多年来他以诗,以歌,以小说,以散文,以译文,以论文和多种文体围绕着他所从事的事业耕耘着,奉献着。“数点梅花天地心”,正象许多专家学者图书馆人所评价的那样,雁翔是一位难得的大有作为的图书馆馆长。
    遗憾的是正当雁翔馆长满怀信心大展宏图之时,又改弦易章走进了博物馆,这不能不说是图书馆的损失,一个痴心于自己所追求,所奋斗,且将要攀上目标之巅峰时,最疼心、最悲哀的莫过于放弃和割舍。我与雁翔馆长是同行,朋友,最了解雁翔此时此刻的心情。在他新上任的办公室里我看到了姚雪垠和臧克家先生题赠雁翔的诗句,前者是:“经多实践思方壮,看破浮名意自平。”后者是:“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于是我将我请墨仆先生题赠雁翔馆长的一幅四尺宣的墨宝“书魂”两个大字挂在了雁翔馆长的办公桌旁。他为之一振,沉思中的目光炯炯有神的望着我,会心的笑了。长诗《书魂》的潮头,由此翻卷奔
腾。为了查询资料,体验生活,我与雁翔馆长两次赴佛山、南海考察,并多次拜会石景宜先生,进一步掌握了更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论是在宾馆还是在旅途,不论是在我们馆的办公室还是在雁翔馆长的书斋,他用自己的心血和他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石景宜先生的崇敬与赞扬,对民族文化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强国的呐喊与呼唤,历时了四季的变幻,经历了暖、热、凉、寒,终完成了长篇叙事诗,六千多行的力作《书魂》。
    雁翔兄是我们的名誉馆长,我们是《书魂》的第一个读者,也是《书魂》创作过程的知音和见证,因此读来倍感亲切、激动和共鸣。诗人高举着人类文明的火炬,从远古洪荒中走来,在历史的交叉口上,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以诗人的激情和语言,再现了一代书使,奇人,一个热爱祖国,奉献民族文化大业的时代楷模石景宜的光辉形象,以此感召呼吁社会,重视文化,重视知识,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呐喊出了无数图书馆人和有识之士的心声,我相信凡捧读这本书的人,不管你是图书馆人,还是社会各行各业的读者,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会从中得到振奋,得到力量,得到启示,
得到教益。会在认识、理解、关心、支持、利用图书馆的同时,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获得为理想奋斗的武器与阶梯。
    从石景宜先生热心的支持图书馆事业的伟大壮举,到雁翔馆长热情的创作《书魂》的良苦用心的歌与呼,难道不正说明我们的社会需要象石景宜先生这样的人和精神吗?难道不正说明我们的图书馆非常需要象雁翔这样的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人吗?如果我们的社会都象石景宜先生这样,如果我们的图书馆馆长都象雁翔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将会怎样?将是何等的景色,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图书馆事业的期盼,这是图书馆人的期盼,这是社会前进的期盼,更是新世纪的期盼。
                      1999年夏于鲁中童心斋

              

用心灵咏唱的赞歌
   ——感悟周雁翔周雁凌等的长篇报告文学《谁持彩练当空舞》
杨文学
    在物欲掩埋理想,私欲极度膨胀的时代,英模人物的横空出世给人带来的冲击超乎寻常,这种正能量的出现成为净化社会的高强度的清洗剂,成为人们麻木的心灵上的一针强心药。毫无疑问,对这些人物的张扬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家周雁翔周雁凌兄妹的长篇报告文学《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出版就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熟悉长篇报告文学里的主人公缘于一次公干,那是去年三月的一天,省委宣传部点名要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了淄博才知道我是作为专家,对一个叫孟祥民的重大典型人物的事迹报告材料经行点穴式的指导。那是一个模拟现场会,听了五个报告人的的现场报告我才知道这是山东环保系统出现的一个典型,报告人富有感召力的演讲,材料的真实性让我颇受感动。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事迹。
    一个小人物走了,能引起那么多人的怀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活着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有着一心为公、坚守职业道德的点滴小事,就是这些小事,这些生活中我们也能做到却无法坚持长久的小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作为专家我第一个发言,除却指出材料的不足,剩下的就是对小人物孟祥民的感动了。处于职业的敏感,我认为这是一部好报告文学的素材。那时,我正在忙着搞长篇《沂蒙长风》的创作,无暇顾及,就想到好友,淄博著名的诗人周雁翔先生,没想到他一口应允,他说:他妹妹就是最早发现并报道这个典型的中国环境报山东记者站站长周雁凌。我立刻想到会上那个发言时泪流满面的女记者。一个见多经广的记者被自己报道的人物感动到这个份上,毫无疑问小人物的点滴故事触及到她的灵魂了,那是灵魂深处的感动,是一种骨子里的感动,没有细致入微的采访,没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对撞,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动的。对一个文学创作者而言,有了这样的感动就有了写好这部作品的基础。作为同行,对此我是感慨颇深又深信不疑的。
    其实对周氏兄妹的珠联璧合我是深有感触的。大约是2010年吧,雁翔兄给我一部书稿《情缘血河》,邀我写个序言,那部长篇报告文学就是他和妹子周雁凌的杰作。至今那个作品里的丰富的知识依旧激活着我的记忆。我相信这次他们兄妹一定会做一次出众的才艺展示的。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周氏兄妹居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成书了。面对厚厚的书稿,我想到那个撇家舍业默默无闻在环保一线的小人物,于是我匆匆的读下去。
    感谢周氏兄妹,他们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孟祥民,一个让人相信的平民英模。作家没有人为地去拔高人物形象,他们只是真实的挖掘小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些许小事,将这些小事情写得有声有色。殊不知,这样一来人物却活起来了,显然这是长篇的一个特色。
    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如果我们都能沉下心来,把自己份内工作和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那么我们的大业就完成了。
    读《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又一个感受是作者没有停留在事件的叙述上,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挖掘人物价值观的成因,我们可以清晰的从文本中读到平民英模对父母妻子的爱心,人只有对亲人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同志对工作拥有激情,一个连自己的小家都不爱的人是很难爱国的,千古一理。今天,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重塑核心价值观,周氏兄妹的创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读本。当然这部长篇给予我们值得怀念的东西还有许多许多,阐述多了势必妨碍读者的阅读兴趣。好吧,让我们把时间留给细心、聪慧的读者吧。
    感谢小人物孟祥民,他如同一阵春风给我们荒漠的灵魂涂上了一抹绿意。感谢作家周雁翔周雁凌兄妹,是他们用心灵为我们咏唱高歌了一曲正能量的颂歌、是他们流畅、华美的文笔给我们复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平民英模。
2013年夏月
注:杨文学,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文学》社 社长

图为《谁持彩练当空舞》书籍封面

结束语:
周雁翔先生痴心于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书魂》和同他的图书馆之魂传播中外,影响之广、范围之大,是同类书的之最,也是全国图书馆界有目共睹的,他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参加了62届、63届国际图联大会并得到了国际图联的嘉奖,,他拍摄、设计的六十二届国际图联大会剪影画册,被国际图联官方档案永存,同时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文化部图书馆司收藏。
    岁月荏苒,现任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主席的周雁翔更加繁忙,为了中国梦和文化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用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世界,他组建了一艘文化航母鸣笛起航,他策划论证了发起了:建设《世界和平女神与世界和平女神圣地》大文化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推进实施中。愿周雁翔的和平女神梦想融入中国梦,美梦成真,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我们祝愿他,也期待着他。


     


周雁翔著作长篇叙事诗《书魂》第二版。

尾声:
       上述所反映的只是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的一束灿烂的浪花,从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到周雁翔一个痴心于图书馆事业中的图书馆家的拼搏忘我的精神和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的血脉情怀,岁月虽然冲淡了许多,但众多的详尽记录却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这不仅是图书馆人应该弘扬和怀念的,有史书为鉴,广大读者在捧读这些文史资料和书籍的时候,必然会获得深有教义正能量和启发假若您能有收获,编者自当欣慰。

图为周雁翔出版的部分著作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工作的部分照片资料: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任馆长时的留影
           
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任馆长和图书馆学会理事长期间召开淄博市图书管学会理事会会议现场。
           
           
           
         
               周雁翔参加国际图联代表大会的照片
         
         
         
      周雁翔在全国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发言
        
      周雁翔与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杜克在中央党校合影
         
周雁翔在山东图书馆共工作会议做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图书馆动作的报告
         
        
         
         
         
         
         
         
         
         周雁翔访问朝鲜在平壤
         
                   周雁翔访问法国在巴黎
        
            周雁翔访问法国图书馆在塞纳河畔
      
     周雁翔访问丹麦在海滨安徒生童话美人鱼雕像前留影
      
            周雁翔访问荷兰在阿姆斯特丹
         
           周雁翔砸人淄博市图书馆时欢迎石景宜夫妇的合影
           
周雁翔担任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时在四川绵阳代表大会的合影
     上图为:周雁翔在淄博市图书馆但任馆长和中国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长联谊会主席是的部分照片资料。
            
      







转播0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GMT+8, 2024-11-1 05:29 , Processed in 0.2426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