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雁翔国际
查看: 10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雨寒灯夜话时

[复制链接]

2284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21:41: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散文 :

        
      作者周雁翔在蒲松龄纪念馆时的留影

                          
                          冷雨寒灯夜话时

                                                         周雁翔


   每当我在图书馆那明亮的阅览大厅内,欣喜地看到一群群求知若渴的青年人在默默读书时,那沙沙的翻书声,犹如美妙的乐曲,给我的思绪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穿越时空,又将我带入了终生都不能忘怀的聊斋,仿佛看到了聊斋窗台上那盏如豆的油灯,看到了聊斋南窗上蒲松龄夜读的剪影。
   旧时的读书人,哪个不苦读?“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付出艰辛,踏平坎坷,终盼读出个锦绣前程。于是“读读读!书中自有千种栗;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功名,为了利禄,为了那梦求的仕途青云,不知有多少人穷困潦倒、夭折,不知有多少人类似“范进”那样的神颠痴狂,即使那些读出个一官半职的,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呢?而聊斋的主人公却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地读出了部《聊斋志异》,读出了个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竟历经三百年来至今久传不衰,生命力愈发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产生着强烈的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奥妙何在?


   笔者曾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寻觅他的踪迹,在他著述的字里行间探索他生命的音符。从而得到了自己的一孔之见,那就是除了他自身的灵性、悟性外,一是苦读,二是立志,三是得法,四是读书的环境条件。北宋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这个“志”就是志向。正如蒲松龄自己所言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苦读博览,正是正确志向的体现和达到志向目标的必经之路。而环境条件则是促成成功的保障,否则,虽然有志却无书可读。何来博览?由此,藏书楼或通读民间之藏书成为立志读书者所必须。凡有建树者,不论古今人人都会去创造、去寻找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也是蒲松龄成功的主要秘诀。不妨让我们看一下蒲松龄的读书史,便能得到验证。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我国古典典籍的熏陶,他聪明伶俐,又有父亲蒲檠亲自教授,从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再读《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及按父亲的指点要求练习八股文,对这些蒲松龄一点即通,可说是过目不忘,为此深得父亲的钟爱。蒲般少肯研读、文效陶邓,学识渊博,但“终困童子业”。因此,他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自然严格要求。蒲松龄少年虽体弱多病,却有着惊人的求知欲,除科举规定的必读书外,他还借阅抄写一些诸如《庄子》、《列子》《史记》及《李太白集》、《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太平广记》等有关神仙鬼怪、花妖狐精的书籍,同时也经常到村东柳泉边和村中的古槐下,听村中老人和路人讲一些民间的传说和许多离奇古怪的故事,并一一记录,而这些口头创作的文学对年少好奇的蒲松龄来说产生了非常的影响,这也许是他后来创作《聊斋志异》的最早的素材和土壤。
    蒲松龄十八岁,与本县“文战有声”的刘国鼎之次女刘孺人完婚。蒲松龄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考中秀才,给蒲家一个满门的欢喜。当时的考官、山东学政施闰章可算是官场中的伯乐,对蒲松龄的制艺“蚤起”、“一勺之多”给予了赞扬和赏识。他挥笔称赞:“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可见青年时期的蒲松龄已是才华横溢。当然,这也是蒲松龄第一阶段勤读的结果。
    蒲松龄第二个苦读阶段,是与本县好友李尧臣、张笃庆、王鹿瞻结“郢中诗社”开始,蒲松龄亲自写了《郢中社序》。序中“由此学问可以相长,躁志可以潜消,于文业亦非无补”,明确表达了他们奋发向上,相互勉励,寄希望于仕途的理想。为此,他们常常聚会,探诗论文。相互切磋,有时荡舟争论于般河孝水之上,有时又研读于名刹古寺之中,家中之事,百事不问,专心读书。后为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蒲松龄又应李尧臣之邀到李府读书,李家生活富裕,藏书甚丰,家里环境清静优雅,蒲松龄如鱼得水。畅游在书的江河里。为了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更为了充分利用李家丰富的藏书和学习条件,他作《醒轩日课》序,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序中言道:“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惊,则汗涔涔一下也。”从中可看到蒲松龄潜心读书治学的严谨。暑去寒来,匆匆三年,蒲松龄像海绵吸水一样充实滋润自己,练就了一枝生花妙笔,他的知识、他的才华。远远超出了当时八股文的约束,他活跃的患想,驰骋着知识的千里野马,狂奔于蓝天碧水之间,脱离了八股文的窠臼,终与功名无缘,给后人留下了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谜。
   蒲松龄的第三个读书阶段是漫长的,自李家后至终老乡间,蒲松龄一直是手不释卷。在这一漫长的读书阶段中,蒲松龄曾应孙所聘去做幕宾,得益于县衙的藏书,在西铺设馆时,又得益于毕家的万卷藏书楼,且不说孙蕙官邸的藏书有多少,单毕家的藏书楼就够蒲松龄大饱眼福了。在这里,蒲松龄读到了许多以前未见过的书,得到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各类善本、珍本使蒲松龄大开眼界。毕府内楼台亭阁,假山怪石,除振衣阁、绰然堂外,还有一处优雅的园林“石隐园”,园内四季翠竹常绿,清风徐徐,的确是读书的胜地。蒲松龄又一次把握和充分利用了这次上好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读书、教书、著书。
    历经了三十个春夏秋冬,藏书楼内破万卷,朝朝暮暮,石隐园中著奇书,风风雨雨。终于,蒲松龄在这里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代表作煌煌巨著《聊斋志异》。并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聊斋俚曲,还有一部《醒世姻缘传》传世令人震惊(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是蒲松龄的著作,但尚有争议,终未定论。),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为民族留下了永垂青史的瑰宝。看蒲松龄苦读的一生,可以结论他的得失,他虽然失去了一时的功名利禄,但他却赢得了千秋之业绩,赢得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顶峰的不朽丰碑,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

          蒲松龄,这个伟大的名字永远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上闪光,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属于世界。许许多多获得功名利禄的达官贵人早随历史的烟云而去,而蒲松龄却永垂于史。蒲松龄的成功,再次说明了书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勤读是通向成功之路。而不论过去的藏书楼还是今天的图书馆都是成功者的摇篮。当然在这条成功的路上,并非是一帆风顺,其中的千辛万苦,酸甜苦辣、种种磨难,灯花有知、星月有知,特别是蒲松龄所处的年代读书难、求书更难,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条件,当我们今天来读蒲松龄的著作,并给予赞美时,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那“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的凄凉悲苦与深刻的意蕴呢?





   
                                 作者周雁翔近照
作者简介:
   周雁翔笔名、易道、翼然、晓舟等;当代作家诗人,著名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家;曾任蒲松龄纪念馆馆长并创刊了《蒲松龄研究》季刊、开创了蒲松龄纪念馆的辉煌。虽然他已离开多年,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聊斋情结和不解的眷恋,这篇散文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写照。作者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文化艺术顾问、中国丝路文化促进中心主任、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席;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诗书画印艺术研究院院长;华夏聊斋文化研究院院长、孟姜女纪念馆终身荣誉馆长等。

  









转播0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GMT+8, 2024-12-31 02:27 , Processed in 0.0568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