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雁翔国际
查看: 2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续六《醒世姻缘传》作者再考辨 对有关..

[复制链接]

2283

主题

0

听众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1:44: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若非蒲松龄  孰能西周生
——关于《醒世姻缘传》作者再考辨之六


                   对有关问题的质疑与商榷

             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

                        张庆林  蒲圣业  周雁翔

六 对有关问题的质疑与商榷
围绕着《醒》“辑录”者“西周生”到底是谁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没有确凿证据结束这场争论之前,任何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任何相关的当事者都应该采取开放、包容、学习的正确态度。现将我们对主要相关问题的看法列述如下:
(一)关于版本问题
     1 现代版本
《醒》的现代版本很多,这里仅对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齐鲁本)的横排三卷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古本),竖排三卷本、2000年(民国89年)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三民本)竖排上下两卷本,略加分析,或可管中窥豹。  
⑴相同点: ①“齐鲁本”与“三民本”的作者署名都是“西周生辑录”;②“齐鲁本”开卷是徐北文先生的《<醒>简论》,“简论中”说明是以“D本”(上海亚东排印的汪氏校点本)为底本的,“系以解放前亚东图书馆本发排,并以清代同治庚午木刻本为准,做了订正”;“上古本”是黄肃秋先生校注,黄肃秋先生“再版前言”和金性尧先生“前言”,金先生前言中也说是“以亚东图书馆排印本作底本”,并以建德周氏藏本、省轩锓藏本、初印十二行本、同德堂本、中国科学院藏本、同治庚午覆同德堂本、孙楷第藏同治庚午本八种及石印本二种对校。”所以,“齐鲁本”与“上古本”所据底本大致相同。
⑵相异点: ①“上古本”刊明作者“(明) 西周生撰”, 与“齐鲁本”和“三民本”对作者断代明显不同;②“辑录”和“撰”含义有差异;③“三民本”则没有所据底本方面的专门说明;④黄肃秋先生为“上古本”撰的“再版前言”中认为,鲁迅先生对这部大书没留下只言片语,“或者正当胡适之、徐志摩两人全力吹捧此书之际,鲁迅先生有意置身局外,无意搅这一场混水所致”;虽说他不同意胡适《醒》为蒲作的观点,但“也提不出另外的证据予以否定”。
2 关于底本
⑴“上古本”虽然列出了十几种底版本,“同治庚午覆同德堂本”、“孙楷第藏同治庚午本”应该都是以同德堂本为底本;
⑵石印技术是由奥地利人施内费尔德(1771——1834)发明的,也就是在施氏逝世的1834年后,中国才出现用石印术印刷书籍。成立于同治八年(1869)的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会所设的“土山湾印书馆”,是最早使用石印术印书的。这说明所谓“两种石印本”的承印时间,大约也在1870年前后(同治九年);
⑶“建德周氏藏本”,建德即今之安徽省东至县,周氏即周馥(1837——1921)家族。因为周氏是从周馥追随李鸿章、做直隶总督之后才兴旺起来的,所以他家的藏书也不会早于1870年。
⑷“薛景泰批本”
北京大学王晓娟女士,在《<醒>清人薛景泰批语辑考》(《蒲松龄研究》2015年第四期第129页) 中指出:“薛景泰批本,知者甚少。”而这个批本为“山东师范大学所藏,”“为同治九年覆同德堂本。”
3 主要启示
⑴ 现代版本(包括亚东图书馆排印本)所依据的底本多指向“同治庚午本”(庚午年、同治九年即1870年);
⑵ 薛景泰 河北馆陶人,虽生年不详,但卒年为光绪六年(1880),也就是说他卒前十年刊刻了《醒》的“庚午覆同德堂本”。
⑶“薛景泰批本”的“批语有眉批,有夹批,有尾批,均为墨笔,且集中于后八十回”。例如三十七回眉批:“作者必是蒲松龄无疑”、第四十八回眉批:“《聊》与江城一段相同,业绩完结,立刻好转,亦系留仙做的”、第八十四回眉批:“做官只讲撰钱(原文如此),逼真是作《聊》小说人的见识”。薛的观点与杨复吉的《梦阑琐笔》、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相比,具有时代、认识上的重合性、一致性。
⑷ 薛景泰的卒年与杨复吉相比,薛后卒于杨六十年,与鲍廷博相比薛后卒于鲍六十四年,与李秉绶相比薛后卒于李三十八年,与李慈铭相比薛先卒于李十四年。
可以看出,这几位晚清的闻人早生者与后生者相距百年内外,早故者与后逝者相距八十年之内。这种时间上的相近与几个现在可考可见的“底本”时间上的相近,应该不是偶然的。
这里还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这些人都未提到、见到、听到、读到过《醒》之前题为“恶”,署名“西周生”的刊本书。
(二)刻本的《恶》或许并不存在
1“周、颜书信之谜”
有的论者称在《颜氏家藏尺牍》中看到“周在浚致颜光敏书”请求其归还《恶》书稿。这一观点、证据有待商榷。
⑴ 周在浚 据“清史列传”其人生卒年不详,约1675年(康熙13年)前后在世;颜光敏则与蒲松龄同年生(崇祯13年-1640),但天不假年,47岁(1686)病殁,也就是说颜光敏卒前周在浚已经死了十多年(约);但是发现这条论据的人以此推断“此信应该写于康熙二十年前”(1681),这等于使周在浚又还阳六年(约)。周的阳寿可以因为一封信而被拉长六年以上,能有说服力吗?
⑵ 周、颜皆“丁忧”
① 周在浚是周亮工的儿子,周亮工生于1612,卒于1672,他去世的时间到1675年,正是作为儿子的周在浚必须“丁忧三年”期间。  
② 颜光敏是颜伯璟次子,颜伯璟1676年卒,颜光敏“回乡丁忧三年”,又养病三年,掐头去尾大约五个年头,康熙二十四年(1686)46岁病卒。
这种情况使这封信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因为,所谓“丁忧”即封建社会的官员给谢世父母守丧,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和封建官僚都必须谨遵的道德观念、和礼丧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要请准还乡三年(二十七个月),朝廷如没特殊情况和需要,也不能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如有特殊情况和需要而不准予“丁忧”的则称为“夺情”。
因此,周在浚和颜光敏几乎是在各自接踵遇到丁忧的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去为刊刻《恶姻缘》这样一本思想内容的书而奔波忙活的。
⑶ 这封信没有时间落款,是发现或考据者忽略了还是本就没有?本就没有俱款时间是不符合常理的;如被忽略也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作为治学者和研究者应该明白,这才是证明此一信件最具可靠性和可信性的依据。
2 证据不能厚此薄彼  假若真有上述“家书”存在,它也不是正史记载的材料,与杨复吉的《梦阑琐笔》、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相比,不能说谁比谁就更有可信性。对有的论者来说,“杨笔”“李记”既然不能做作《醒》为蒲作的证据,为什么这封矛盾和疑义多多的信,就可以作为确凿的证据呢?
3《舶载书目》之疑问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七云“日本享保十三年(清雍正六年)《舶载书目》已有《醒世姻缘》,所记序、跋、凡例与今通行本全同”。这一“证据”也经不住推敲。
⑴《舶载书目》起止时间 《舶载书目》记载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中国典籍流传东瀛的珍贵目录文献。这一记述中时空跨越260多年,涵盖了杨复吉、鲍以文乃至李秉绶等人的生活年代。
⑵《舶载书目》对“舶载”到日本的书的记述 :一是数量,“共2490种书籍”;二是类别,“其中小说仅200余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小说中,白话文小说占六成、文言文小说占四成”,其他“多是明人编著的明代总集(含明人编刊前代、通代总集,明人编刊本朝总集,清人编刊明人总集)”;四是版本,这些交流到日本的书“以清宫刻书为中心”。
综合以上,对孙楷第所见《舶载书目》一说就产生了下面的的疑问:
①《舶载书目》是舶来书上岸后统计的书账,按常识应该仅抄录书名。那么孙见到的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列有书名的“舶载”书账单,他又怎么会看到里面的“序、跋、凡例”呢?如果孙先生看到的是具本的书,那么古籍刊刻书的封面上一般要刊刻是本书的书坊(或曰堂、斋、房等),就像今天的人买书,一定要先看看出版社一样。孙楷第先生是颇有考证治学经验的人,他不应该不知道这些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奇怪的是,他是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呢?还是忽略了?
②“明清”朝廷都设有专职刻书机构。清代该机构由内务府领导,故又称“内府刻书”;因其中心设在紫禁城武英殿,所以它刻的书多简称“殿本”或“殿版”;康熙年间“内府”刻书量增大,所以有些书交给扬州、苏州开局承印;雍正年间武英殿刻书进一步发展,到乾隆达到了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嘉庆”以后“殿本”势渐,“咸丰”时“武英殿刻书”趋停,同治八年(1869),武英殿大火,其藏各种书版、书籍随付之一炬。
③“清宫刻书”机构的性质决定,它是为清朝皇帝、宗室、贵族、廷臣们教育、治政和文化生活服务,为大清天下的长治久安服务的,所以决定了“殿版”书的内容和范围“多是明人编著的明代总集(含明人编刊前代、通代总集,明人编刊本朝总集,清人编刊明人总集)”。如《醒》这样的小说,是不太可能被成为初早期的“内府刻书”的。因此,孙楷第“日本享保十三年(清雍正六年)《舶载书目》已有《醒世姻缘》,所记序、跋、凡例与今通行本全同”的所见,是不能不让人怀疑的?
3 凡例 弁语 刻本 署名就是证据
⑴ 《醒》之“凡例”为“西周生”自撰,其审慎申明:“原书本名为《恶姻缘》”,但书成之后“余愿世人从此开悟”,“乃名之曰《醒世姻缘传》”,难道还不能明确证明《恶》并未刊刻吗?
⑵ “弁语”和连同“弁语”一并刊刻出版的“同治庚午本”书就摆在那里,而《恶》最少是既尚未有人读,尚未有人见,而仅在“西周生”“凡例”中出现的“原名”,难道可以不去作为考证的对象,反而拿做考证的证据吗?为什么一定要否认“环碧主人”李秉绶这样可查可考的人物,反而把他的“辛丑”年倒推一百二十年以上,去冠带某地之“某名士”所作?
(三)路大荒之说
路大荒先生是聊斋研究的拓荒者,对聊斋文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醒》为蒲作的否定就是正确的。
1 调查结论不可靠。路先生说他曾针对蒲松龄有没有《醒》这部著作专门调查过蒲氏后裔,结论是根本没人听说过这件事。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现在的蒲氏后人中仍然存在着三种意见:一是蒲氏后人从没听到族内祖上人说过蒲松龄作过这样一本书;二是蒲氏后人反映蒲松龄作《醒》的故事是族内祖人世世辈辈口头相传的;三是同族他人作说,蒲氏后人中对《醒》多有研究的学人认为此书为同族另一先祖所作。
首先,对这三种意见,或则都应采信研究,或则都不足信,视其他两种如无睹而仅采一种为唯一,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其次,即使第一种意见,也仅仅是没听说蒲松龄写过这样一本书,但是,因这本书衍生并流传的蒲氏枝脉之间产生的隔阂纷争,难道也是空穴来风?难道仅仅是族内一部分人的捏造?难道只会在一部分族人中传承?
2 路大荒先生的悖论。路大荒先生在上世纪初受胡适委托,曾两次对蒲墓碑实地考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他以没在蒲松龄墓碑阴上查到与《醒》有关的只言片语为根据,就断言《醒》非蒲作。显然,这一考证方法和结论一开始就陷入了悖论当中,因为,蒲松龄生前既已假名“西周生辑录”成《醒》,还能再在死后将之刻载墓碑吗?如果路先生真的在蒲墓碑之阴查到《醒》的证据,岂不是蒲自领“西周生”之假?
3 路大荒先生提供的启示。路大荒先生于《醒》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首先,路对《聊》的研究一直得到胡适的关注和支持,他反对胡主《醒》为蒲作这一观点的文章见于《聊斋全集中的<醒世姻缘传>与<鼓词集>的作者问题始》(1955年9月4日《光明日报》副刊。)其次,对胡适的批判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对胡唯心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思想的批判,1954形成高潮,1955则集中于对《红楼梦研究》批判,1956年大致结束。
实事求是的回顾和反思,在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下,从哲学和思想的角度,批判胡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澄清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和危害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抹煞否定胡适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与郭沫若、胡绳、罗尔纲、周有光、等知名人物相比,路和他的文章只是这股批判洪流中的一个小小泡沫,但是,却不能说他没有受到这一“潮流”的裹挟和影响。
有趣的是路大荒先生没有在“蒲碑阴”找到作“醒”证据,却抄录了此碑文中另一段文字:“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囿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庸之谜,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市婆心,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匋于一编之中。”即使这是针对“志异”改编的“俚曲”而言,但是,将之与《醒》的“凡例”文字一对照,岂非太相似了吗?
(四)大连图书馆藏本
  据相关研究讯息,大连图书馆藏有《醒》的10行“辛丑序本”
(辛丑清和望后午夜醉中书)、和12行“戊子序本”(戊子清和望后午夜醉中书)两种刊刻本,而且2000年大连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其中的十行本即“辛丑序本”。并且评之为“诸多版本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个版本,这当然是好消息。但是,十分遗憾的是,这个版本缺的也是“封面”,是最具考证其时间、刻坊价值的东西。因此,有的论者又凭着它避讳“玄”字的字次数比其他版本中多,推论出它是康熙年间的版本。这能有说服力吗?
但是,这两本书上却盖有“大谷光瑞藏书”、“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馆”两枚印章。先看这个“大谷光瑞”(1876-1948),他是日本西本愿寺的第二十二代法主,日伪时期该人旅居旅顺。再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它是1906-1945年,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大连后设立的殖民的机构,是日本在满洲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这两枚印件给出的时间线索倒更值得思考:大谷光瑞于为《醒》作弁的李秉绶卒后三十四年生,批评庚午本的薛景泰卒前他已四岁,主张《醒》为蒲作的李慈铭卒时他已18岁。这应该可以做出三点判断,一是大谷光瑞收藏的这个版本在19世纪末仍比较常见,二它是“十行本”,因而或许就是同治九年的“庚午覆同德堂本”(1870年),仅仅十六年以后大谷光瑞生。
最后,关于蒲松龄是不是《醒》的作者的争议,在文学批评研究的领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只是希望其研究和争论,应该一直保持在健康的,比较严肃的学术讨论轨道上,防止被学术研究利益化的灰尘污染。我们对这一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主要认为《醒》这样一本大书,长期含含糊糊的没有明确的作者,终是一种遗憾;蒲松龄在各种不确定的怀疑中,被质疑对这部书的著作权,也是一种不公平。我们作为他家乡的后人,有责任为“西周生”正名。但同样是一家之言,供商榷。


                              作者辛丑年冬月于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GMT+8, 2024-12-22 12:18 , Processed in 0.2616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