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标题:
聊斋俚曲的作者与聊斋俚曲梗概
[打印本页]
作者:
bbsyanxiang
时间:
2015-2-2 22:59
标题:
聊斋俚曲的作者与聊斋俚曲梗概
聊斋俚曲的作者与聊斋俚曲梗概
——小说巨匠与俚曲天才蒲松龄
周雁翔
生前谁知有奇儒?
唱尽人间磨难曲。
泪为俚男洒多少?
心为村女歌与哭。
蒲松龄
(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淄川
(今山东
淄博
)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蒲松龄
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
颇有
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
孙蕙
邀请,到江苏
扬州府
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
精怪
鬼魅的
奇闻异事
,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
短篇小说集
《
聊斋
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
俚曲
14种。
俚曲溯源
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区之一。
蒲松龄
坐馆
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
俚曲
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蒲松龄
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于完成了15部
俚曲
的创作。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这些
俚曲
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聊斋
俚曲
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
从写作时间看,除较短的几种写于作者中年外,其余多作于暮年。从写作动机看,作者是为"参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用以劝善惩恶,移风易俗。大多数作品写于西铺的直接动因,是为取悦于
毕际有
的孀妻王老夫人(
王渔洋
的从
姑母
)。
从写作形式看,
聊斋
俚曲
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鲜明特色:
蒲松龄
的
聊斋
俚曲
,自清代至今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每逢正月十五扮玩,
蒲家庄
一带的村民便将
俚曲
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
俚曲
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彩鸾、狐精施舜华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
蒲松龄
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
俚曲
,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随处可闻。
聊斋
俚曲
,按蒲松龄墓碑原载为14种,其中《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作为一种计算,实际上应作两种,共15种。当年
路大荒
在整理《
聊斋
俚曲
集》时未收入《琴瑟乐》一种。
聊斋
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呀呀油、
劈破玉
、跌落金钱、倒板浆、房四娘、皂罗袍、黄莺儿等45个。
俚曲内容:
从作品内容看,其中半数改编自《
聊斋志异
:《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作品大都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婆媳(《姑妇曲》)、夫妻(《禳妒咒》)、后母与儿子、兄弟(《慈悲曲》)、父子(《墙头记》)关系等,到街坊邻里关系(如《翻魇殃》)到社会不公问题(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朝廷的昏庸荒诞(如《增补幸云曲》)。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
艺术效果:
从艺术效果看,作品的取材与方言俗语的运用,深受当地听众、观众与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如《墙头记》等作为地方戏,至今盛演不衰。
通俗性即是
俚曲
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在总体上的特点。其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生活化,二是语言的大众化,三是声腔的世俗化。
俚曲
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而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所以它贴近时代又切入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所理解。其他即使是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传奇轶闻等,也大都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其二,十五部
俚曲
全都是运用白话及方言口语讲唱故事的。语言取自
街谈巷议
,明白易解,听来十分亲切,加之广采俚俗民谚、歇后语,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风格,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百姓而写作的文艺作品。其三,用于演唱的曲牌是风靡当时社会的时调俗曲。本来这种形式活泼的有说有唱就足以吸引人了。这些时调俗曲又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俚曲
一改过去用南北曲作剧的传统而以时调俗曲入戏,使人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为人们喜闻乐见,成了广泛传唱于街衢里巷的传世之作。
艺术瑰宝
聊斋
俚曲
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一种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
聊斋
俚曲
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
秦腔
、河北梆子等。
现存
聊斋
俚曲
手抄本15种(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遗存较原始曲牌五十余支,1962年搜集十余首,近年从古籍文献中查寻、翻译三十多首,尚有部分失传曲牌有待查找。现在会唱
俚曲
的人已渐衰老,俚曲研究者也
寥若晨星
,有必要加以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聊斋
俚曲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聊斋文化研究院资料馆
欢迎光临 华夏雁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雁翔国际-官方论坛 (http://bbs.hxyxgj.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